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花甲老汉说益阳 他与城市共成长

QQ图片20180713150628.jpg

红网时刻记者 刘丽 益阳报道

夏日和风里,资江沿岸新筑的河堤上,是宽敞的滨江大道。每至夜晚,堤岸灯火通明,资江大桥倒映江中,霓虹照耀下,散发出翡翠宝石般的璀璨。

“1974年,一桥正式通车改变了益阳的发展速度。” 1956年出生的益阳“老汉”邓亚龙说,自己很有幸,能见证益阳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城市共成长。

大码头水运文化一度掀起过城市的辉煌,为益阳赢来银城美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益阳市开始了有规划地在资江上修堤建桥。至今,已相继建成4座大桥。

也正是这些一座又一座横跨资江的桥梁,使得荒草萋萋,不太体面的毛路换上了新颜。一幢幢大厦越建越高,商业区、居民区的划分愈加明显,城市的现代风尽情展露。

这条曾经记载过的“资江渔火,碧津晓渡,飘渺轻歌,白鹭掠影”等老益阳记忆的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益阳子民的成长和城市的变幻。

益阳资江边今昔对比。.jpg

四十年前的资江渡口众多船只停靠,四十年后,灯火辉煌高楼林立。.jpg

“综合实力、发展规模、统计数字,这些虽是科学客观的判断标准,但老百姓看不懂、摸不着。老百姓最为真切的感受在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的改变。”邓亚龙翻出时常阅览的老照片,说起了近四十年里益阳浸入生活点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衣】 

今昔服饰对比。.png

益阳人最讲究穿,这是大码头水运文化洗船爱干净养成的习性,但在改革开放之前,益阳人在“穿”的问题上则必须遵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状。

“这是当时我们买衣服用的布票。”邓亚龙拿出一张深刻着岁月痕迹的票展示着。当时,因每人只有一丈四尺五寸布票,且只有2.7尺的窄幅布买,这些布做一身单衣还要另贴补口袋布,做一件棉衣还不够,因此,当年缝补衣裳和打补丁是每个女人都要学的针线活。

“你看看,就是在照相这种隆重的场合,都不得不穿着补丁裤子。”他拿出1975年与同学张海燕的合影笑着说,随即又拿出43年后同学重遇的合影,感慨 “青葱少年,岁月催老”。

而今,人们购物的场所日新月异,购物的方式多种多样,时新的衣裙随意挑拣,时尚的搭配花样百出。

【食】

今昔食物对比。.jpg

改革开放前,吃饭的问题是长期困扰国民的大难题。

1975年知青下放农村后,邓亚龙参与了“吃新米饭”的“庆祝”活动,原因是生产队上这顿饭不出钱,社员可以敞开肚皮白吃一顿。

“全队社员仅端一个大碗,没有任何菜,就满口白饭。农村小女孩在注磁口小镇上,站在蒸包子的灶边馋得流涎水。”说起当时情景,邓亚龙说那些事情深印脑海中抹不去了。

那时益阳城里流行一句歇后语;“乡里人吃糖包子,恶(烫)哒背”。意思是乡里人吃糖包子时,糖液顺手流出来,乡里人便顺着手舔下去,一直舔到手肘,而举过头顶的糖包子则在脑后把糖液流出来烫到了背心。这个笑话在城里广泛流传,其实,在农村因没有粮票是很难吃到糖包子的。

1978年,改革之风吹进农村,给农民带来了福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1年,益阳的大型文献《走进益阳》中,邓亚龙撰文“米面、蒿子粑粑、擂茶的传说”,把先前赖以生存的野芹、蒿子列为美味。

现在,人们追求变换口味,吃腻了精巧别致的餐食,开始吃野菜“尝鲜”。

【住】

今昔住房对比。.png

居住方面,在老益阳的文化中,似乎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抵是因为衣食的问题困惑在前,食不果腹,衣难温鲜,“住”也就只要求一个能遮风避雨就行了。

“那时候的街道也是很繁华的,当然跟现在不能比。”邓亚龙说,许多老人在谈到老益阳十五里麻石街,九宫十八庙繁华时,感慨时代的变迁,也还很怀念那个一条弄堂连接邻舍、承载欢声笑意的时代。

益阳市房屋管理局1985年的住房统计:人平住房面积3.8平方米。而老益阳所谓的街景楼房,普遍没超过2层木楼。1949年后,新建的“高楼洋房”,也就是三层楼,像桃花仑百货商店和大码头百货大楼,都不过是三层楼。益阳市的最高建筑,老益阳市消防瞭望楼,也不过四层加一个瞭望台。

改革开放后,直到1990年,益阳市才建成第一栋高楼:益阳大厦。

“当时还觉得很高哩,不过现在高楼眼花缭乱。”邓亚龙赞叹说,益阳城区高楼遍地开花,一处比一处建的美丽实用,一幢比一幢高,人平住房面积早已超过10倍。

“农村以前都是茅屋。”他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笑言。

改革开放前,农村能见到的房屋几乎都是茅屋,即使有些像样的瓦屋,也是解放前地主的大院。这改革开放至今,农村也非往日的样貌,清一色的“小洋楼”花式百出,茅屋成了难得一见的“文物”。

【行】

今昔街道对比。.png

老益阳的路,最著名的莫过于让益阳人自豪了近一个世纪的十五里麻石街路面。

“麻石街路面确实是益阳的城市名片,也是老益阳人的骄傲。”提及此处,邓亚龙很是自豪。

麻石街路面是传统水运商业经济的完美结晶,但它无法提速且不能开中大型汽车,并非通往现代文明的道路,只得成为老益阳人心中最耀眼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90年代 “要想富,先修路”成为流行名言。而后,益阳飞速道路的发展,不但有各种国道、省道的新建和拓宽,还增加了无数高速公路、乡级公路和村级公路,一次又一次让众人称赞益阳速度。

今昔水运交通对比。.jpg

在从前,房屋沿河而设,老益阳人们的出行,基本靠船。在老益阳人的生活中,是主要行动工具,旅行、运输、劳作、过渡都离不开船。

“八十年代都还流行的《洞庭湖上好风光》的歌词,‘金丝鲤鱼装满仓,轮船结对下长江’ 。”邓亚龙不由自主地哼唱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提速,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于是,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材料和新式样的船只,其观赏价值也远超使用价值。

今昔自行车使用价值对比。.png

作为结婚老三样“缝纫机、单车、手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自行车,在改革开放的后,一度将中国推上“自行车王国”的宝座。

当时,自行车在益阳也是潮流。因益阳这样的中小城市除了汽车太奢华买不起外,还因益阳安化的701军工机械厂军转民专门生产“松鹤”牌自行车,并且车的质量在中上乘,更方便了益阳人的购买。

对此,益阳人也给自行车起了一个特有的名称:“线车”。那时的益阳人,尽管不富裕,但却家家有自行车。

“你看,当时人们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邓亚龙指着他用“海鸥”120照相机照的几张黑白照片说道。

靠自行车起步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益阳人显然都富裕了,自行车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代步历史使命,但是,它却并未退休淘汰,而是转换了另一种职能:健身和旅游。

目前,益阳市区有多个“益阳骑行者”团队和自行车协会,而且,自行车的职能还在向现代信息网络群体转换。

今日的益阳,出行工具选择多样。2017年10月,石长线正式开通动车,益阳正式进入动车时代。12月,长益常高铁正式开建。加之,高速公路也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家家户户开着轿车已经并不稀奇,人们出行有着火车、动车、汽车各种选择。

“不敢想象,十年后,二十年后的益阳还会变成什么样。”爱好收藏与研究益阳历史的邓亚龙坦言,他要探寻益阳从前的故事,也将记录下其往后的灿烂。

今昔魏公庙巷对比。.png


来源:红网益阳站

作者:刘丽

编辑:张俊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84/2018/0713/14001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