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清溪村,21座书屋是散落乡间的文化灯塔,21位书屋管理员则是守灯人。他们中,有扎根乡土的农民创作者,有放弃都市生活的返乡青年,也有从外地而来的“新村民”……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下?《清溪书屋推荐官》跟随管理员的视角,到书屋里找答案,听他们讲述与文字的邂逅、与故土的羁绊,看这些“精神驿站”如何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姚宇超 田伶 实习记者 陈泽林 通讯员 王欣 陈威 熊晖 益阳报道
从生产车间的120人团队管理者,到益阳人民文学出版社书屋的管理员,赵佩玲用阅读开启了别样的人生。在这间飘满书香的小天地里,她重塑自我,也用温暖的故事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让书页翻动间藏满生活的新可能。
赵佩玲在整理书籍。
十年前的生产车间里,赵佩玲身着工服,带领着120人的团队,在流水线的轰鸣声中指挥调度。彼时的她,如同被困在钢铁丛林里的飞鸟,虽然手握管理之权,却总觉得内心空落落的。2014年,因丈夫在广东茂名工作,她选择暂别职场,以全职妈妈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在陌生的方言与单调的育儿日常中,她的社交圈渐渐缩成一个点,生活像被按了循环键,每天都是重复。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眼中仍闪过一丝无奈。
命运的齿轮在2024年悄然转动。当招聘启事上“书屋管理员”的字样映入眼帘,赵佩玲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到曹文轩书屋的她,面对满架书籍手足无措,一个月过去,竟未完整读完一本书。“短视频、游戏像黑洞,吞噬着我的时间和思考力。”她坦诚道。
赵佩玲在竹林中看书,享受静谧时光。
转机出现在一次直播任务中。为完成公司要求的书籍分享,她硬着头皮翻开《草房子》。书中细腻的笔触、鲜活的人物,让她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那些看似琐碎的描写,藏着直击人心的温柔。”自此,她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亡魂鸟》五个半小时的沉浸式阅读,到反复品味《琉璃时代》中的女性觉醒箴言,阅读逐渐重塑了她的精神世界。“以前遇事急躁,现在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书籍教会我沉淀与思考。”
于书架前展卷,笑容与书香共绽。
在书屋,她既是知识的汲取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在益阳工作的重庆姑娘小吴,偶然走进书屋,与赵佩玲相遇。两人从书中对人性善恶的探讨,聊到重庆的山城烟火,小吴还用画笔定格下赵佩玲女儿的笑颜。如今,每月一次的书屋之约,成了他们延续情谊的仪式。而那位辗转两趟公交从资阳区赶来的大爷,总爱与她交换书单,将书中金句抄录成“育儿宝典”,在睡前讲给牙牙学语的孙子听。这些故事,每天都在书屋的角落静静上演。
书屋的影响力早已超越阅读本身。周边村民支起小吃摊、玩具铺,将书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孩子们在书海遨游,家长们也捧起书本,形成良性循环。“这里不仅是看书的地方,更是改变生活的起点。”赵佩玲指着正在写作业的孩子和一旁阅读的村民说道。
[书屋档案]
人民文学出版社清溪书屋,面积260平方米。整体空间以“红绸”为设计出发点,用“红绸”造型元素贯穿全场。在书屋两个阅读空间的书柜里分别陈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四个大类的书籍,让广大游客和读者从书海中感悟历史,从文学里感知巨变。
相关链接: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佳妮 姚宇超 田伶 陈泽林 王欣 陈威 熊晖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9/68/1498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