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清溪村,21座书屋是散落乡间的文化灯塔,21位书屋管理员则是守灯人。他们中,有扎根乡土的农民创作者,有放弃都市生活的返乡青年,也有从外地而来的“新村民”……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下?《清溪书屋推荐官》跟随管理员的视角,到书屋里找答案,听他们讲述与文字的邂逅、与故土的羁绊,看这些“精神驿站”如何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实习记者 陈泽林 通讯员 王欣 陈威 益阳报道
迎着晨曦,张亚群脚步轻快地来到曹文轩清溪书屋,随着“咔嗒”一声轻响,玻璃门缓缓打开。这是她守护书屋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她从全职妈妈,蜕变为书屋“守灯人”的第三载春秋。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以前总觉得‘妈妈’就是我的全部身份。”她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照片中的自己坐在沙发上,怀里抱着最小的孩子,旁边两个孩子在玩玩具,面前茶几上堆满了奶瓶、尿布,一片狼藉,“那时我常想,难道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我想给孩子做个榜样,妈妈也能有自己的事业,和你们一起成长。”
2022年,书屋落成的消息如春风般吹进小院。“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与文字相伴。”她几乎没有犹豫,便接过了这份工作。
张亚群在书架前仔细理书。
最让她自豪的是那次“正音事件”。几个游客站在贾平凹清溪书屋门口时,将“贾平凹”念成“贾平āo”。她笑着上前纠正:“您念错啦,这字读‘wā’——贾平凹先生的‘凹’。”说这话时,她自己都有些恍惚——三年前的她,连“凹”是多音字都未必分得清,如今竟能给游客当起“小老师”了,这份底气,全是书屋给的!
亚群在桌前专注地用电脑办公。
自打有了清溪书屋,村里的文学氛围愈发浓厚。村民们闲聊时总能自然蹦出几句有文采的话,或是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或是用“墨香润心”这样雅致的词儿形容书屋;遇上游客,更会主动介绍书屋,言语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
绿树旁,张亚群笑着翻开书页。
书屋如同磁石,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文学爱好者。曾有一对五十多岁的北方夫妻,特意在自驾游时绕道清溪村。他们说在电视上看到报道,便将这里列为必打卡的“文学圣地”。两人一到就兴奋地告诉张亚群,夫妻俩都热爱文学,旅行时总要在包里塞上几本书。这次来到清溪村,感觉格外亲切,仿佛抵达了心中向往已久的文学家园。
俯瞰清溪村,青山稻田相伴,宁静又美好。
变化在悄然间发生。村里的石板路上热闹起来,捧着书本的村民与背着相机的游客擦肩而过,新开的文创店里飘出阵阵茶香,民宿小院的摇椅上总有人惬意地翻着书晒太阳。张亚群知道,那些翻书的沙沙声,那些讲解时的轻声细语,早已化作种子,在清溪村的土地上,生长出一片诗意的星空。
[书屋档案]
曹文轩清溪书屋室内面积约170平米,作品展示阅读区引用了作品中富有年代感的童年元素,使作品内容与氛围有机结合,展现出曹文轩独特的童话世界,引发年代共鸣,让孩子们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陪伴孩子们一生的生活方式。在书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而且能够了解过去童年的丰富样貌,不仅可以透视当代儿童的心灵世界,而且能够体察少年成长的斑驳历程。
相关链接: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陈泽林 王欣 陈威
编辑:田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9/59/1496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