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古巷,市民纷纷打卡点赞。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曲澜 曾小颖 益阳报道
今年的春节,明清古巷开街,益阳的年味格外的浓。
朱龙作为湖南省最年轻的纸影戏传承人,在家乡的大码头举行了今年的“开箱演出”,并在朋友圈“秀”出了演出九宫格,字里行间自豪感满满。
春节期间,朱龙演出了十几场,商场外,古巷里,观众走走停停但却数量不曾减少,小朋友拍手叫好,满头白发的嗲嗲热泪盈眶,“这才是有味道的年啊!”。
春节前,朱龙还设计了特色皮影、纸影龙摆件,红绿相间的腾蛇周围环绕祥云象征着吉祥如意,极具益阳特色。而他的作品,也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纸影工艺品。
虽然年轻,但在纸影传承探索这条路上,朱龙已经走了许多年。
纸影戏又称为灯影戏、影子戏,其实就是把传统戏剧做轻量化处理,让大戏“变俗”走入村里。
打个时髦的比喻,传统戏剧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纸影便是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电影解说”,在没有什么娱乐的年代为田间地头的普罗大众送去娱乐。
益阳纸影制作技艺保留了宋代“素纸雕刻”的遗风,影偶造型外简内繁,色彩浓郁鲜艳,图饰多种多样,繁复华丽。
纸影制作技艺非常复杂,大致分为制桨、制壳、拓样、贴样、双雕、合成、单雕等18道工序,工艺繁琐,均需要手工制作完成。
做纸影的手艺人可谓是“指尖大力士”,举起朱龙工作台上正在雕刻的纸影铠甲细细端详,纸下还是纸,有画纸也有硬纸板,“纸太薄太脆层数就多,想用刻刀穿透六层还要花纹精致可不容易。”
为了能让手艺更加精进,朱龙四处拜师,学习色彩搭配、机关设计、雕刻等技能。
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影子戏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坚持看戏听戏的只剩下了一些“老票友”,这些并没有打消朱龙对纸影事业的热情,反而更加努力的探索纸影新出路。
纸影工艺品。
如何平衡传承技艺与做好创新上,朱龙有自己的见解,“特色与工法不能丢,形必须更新,魂不能弄丢。”
为了传承益阳纸影的“魂”,朱龙收集了许多戏本子和旧作品,研读戏本和临摹老手艺人的作品是他的日常工作,“只有这样我才能沿袭老一辈的灵感脉络”。
到现在,光是朱龙收藏的“旧”纸影就上万件,成功复刻的超千件。
传统益阳纸影人物按照京剧一样分为生旦净末丑,颜料多是取自矿石颜料,色相纯美历久不变色,配色采用大红大绿,少用冷色,尤其是腮红,颜色重不晕染,朱龙做的纸影腮红颜色淡雅,仿佛纸影本身红润的面色,十分符合当代人审美。
纸影工艺品。
不仅如此,既然纸影登场演出,“动起来”的机会少了,朱龙觉得那不如就索性让他们“停下来”。
就技术而言,现在的朱龙已经是纸影制作的“高阶玩家”于是他在形式做创新,把纸影、皮影都做成了工艺品、文创。
《四大美人》《福禄寿》《四季平安》朱龙对自己创造的作品如数家珍。在朱龙手中,纸影、皮影不再是演出时的道具,更是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装裱在画框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纸影工艺品大多蕴含着美好的祝福,比如《独占鳌头》便是远在广东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定做的,寓意步步高升,金榜题名。
纸影、皮影工艺品甚至已经“漂洋过海”贴到了新加坡的墙上,摆到了澳大利亚的桌上。
2021年朱龙更是受邮政部门邀请,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一套影子戏传统人物造型,纸影邮票带着益阳独特的文化胎记飞入千家万户。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曲澜 曾小颖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6/56/1469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