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实习生 张志成 益阳报道
11月23日,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的百芊集大闸蟹养殖基地上空,两台农用无人机划破晨雾,沿预设航线给下方108亩大闸蟹养殖塘口轮流投喂饲料。
“每天都是定时定量,仅需半小时就能投喂完整个片区。”寥振海作为基地数据采集负责人,他每天的工作不是扛着铁锹巡塘,而是通过手机APP做“云监工”。

养殖基地全貌。
“在养殖端,我们通过水下传感器,无人机巡塘,实时监测塘口水质与螃蟹生长情况,实现精准投喂和疾病预警。在品控端,我们建立了全流程溯源系统,确保从湖南到餐桌的每一步都能可查可追溯,让养殖更省心,用户更放心。”寥振海现场演示调取大闸蟹“健康档案”的操作,当手指滑动至“水质监测”数值时,系统自动弹出历史曲线。
当天,由十余位评论专家、网络大V及知名媒体人组成的探访团,走进湖南省百芊集乡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智慧农业基地,近距离观察现代化农业人如何用“数字大脑”重构传统农业生产图景。

嘉宾品鉴大闸蟹。
田间藏着“科技密码”:4人管理近300亩基地
在养殖基地,各种数据监测装备如同散落的“智慧节点”,通过无线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采集到的各项数据通过区块链生态系统实时传输至基地监控大屏。

大闸蟹暂养池。
“这些设备就是我们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百芊集商务总监侯力指着大屏介绍,这100多亩蟹塘,如果按传统的模式喂养,需要3个人用3-4小时才能完成,而采用无人机投喂,仅1人半小时就能完成。如今,108亩蟹塘加180亩高品质水稻基地仅需2名主理人各配1名助手,总共4人就能完成全部管理工作。
这种“少人化”管理的背后,是百芊集团队对技术的精准运用。“我们不搞大数据的‘面子工程’,只做切合实际需求的技术植入。”侯力透露,企业前身深耕交通信息化领域,将成熟的联动系统技术“下沉”到农业场景,把市面采购的设备进行二次组合,接入企业自主开发的生态终端,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产。

百芊集智慧农庄。
“95后”CEO远程“掌舵”:从“养得好”到“卖得好”
“虽然远在西班牙,但每天的线上会议雷打不动。”在基地展示厅,侯力点开一场正在进行的视频会议,屏幕另一端是百芊集“95后”线上CEO崔秋香,这位曾任职喜马拉雅高管的年轻人,如今正在海外攻读营销硕士,却远程主导着品牌的全案运营。
与传统农业“先养后卖”的思路不同,百芊集从项目启动之初就确立了“运营前置”的逆向思维。
今年11月,在2025年全国露营大会(湖南·大通湖)和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关注小红书免费领文创”的活动让展位前排起长队,甚至吸引了多家媒体的注意和现场采访。过去几天,“湖南人专属的大闸蟹”这一话题席卷网络,接连登上长沙、常德、益阳等多地微博热搜榜,小红书等平台发文报道,让“百芊集”与大通湖大闸蟹成为了流量主角和品质代名词。
侯力随手拿起一只名为“蟹芊芊”的精美文创螃蟹手办,笑着说:“它可发挥了大作用,有它加持,百芊集的小红书账号和公众号一周内就增粉数千名。”
不止“养螃蟹”:年轻人的乡村共富梦
一年时间,百芊集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蟹塘亩产达100斤左右,产品斩获多项农展会金奖,180亩智慧稻田也已丰收。但团队的野心不止于“做产品”。“我们不跟养殖大户比规模,更不跟农民抢生意。”侯力的话掷地有声,团队正计划将养殖数据分享给当地蟹农,指导他们实现标准化养殖,再由百芊集兜底收购。
“未来这里将变成乡村民宿。”侯力指着大屏幕上的设计图介绍,百芊集团队已联合北京隐居乡里、北京我宅民宿等中国领先的乡村文旅运营平台,通过标准化模式 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打造精品民宿院落,以“轻资产运营+社区参与”的模式,赋能乡村振兴。“乡村缺的不是环境,也不是产品,缺的是有想法的人。”侯力感慨道。

给来访嘉宾讲解百芊集智慧农庄理念。
当探访团结束行程时,无人机完成了当天最后一次巡塘,寥振海正在导出当天的养殖数据。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现代化农业人,正用技术与创意,在大通湖畔书写着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百芊集,集农渔之忧,兴乡村之美,未来田园,已然发生。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佳妮 张志成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55/61/1546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