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珍藏馆。
红网时刻新闻益阳2月12日讯(记者 曲澜 田伶 通讯员 李成刚 )“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扫房子…… 二十九筛米酒,年三十贴对联。”在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流传着这样一首关于过年习俗的民谣,一代代传唱下来,酒席上飘香的米酒,也成了人们逢年过节的“仪式感”。
寒冬时节,正值酿酒繁忙时期。春节期间是米酒销售旺季,走进岳家桥镇石坝口村向家冲组岳家军酒业,沁人心脾的酒香扑鼻而来,顺着酒香,记者来到加工厂区域,只见企业负责人何阁良与工人在酿酒车间忙碌。
在岳家桥,家家都有酿制米酒的传统,户户都有储藏米酒的酒缸,人人都可以喝上一点米酒。每当丰收季节、春节或重大喜庆活动,都要酿制几坛米酒。酿米酒、喝米酒已内化为当地的习俗和文化,成为岳家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岳家桥米酒酿制技艺是赫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桥镇酿酒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据记载,秦代以前,当地民们就采用古老传统工艺酿制出一种低度米酒,用于祭神祀祖、迎宾送往、消疲提神、养身健体。
岳家桥的米酒制作主要有制曲、浸米、蒸饭、拌曲、发酵、蒸馏、窖藏等七大工艺,他们通过保持对原材料和酿造过程的严格控制,确保米酒的口感纯正、醇厚浓香。此外,何阁良还带领团队积极研发和创新,开发不同口味、不同包装的米酒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用心酿好酒。
“酒的口感好不好,关键在于酿造的过程。我们生产的都是纯粮酒,通过选用优质大米,经过传统酿造工艺,以此保障酒的口感纯、绵、香。”身为岳家桥米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人的何阁良介绍,米酒的制曲工艺和原材料是酿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着米酒的风格品质。岳家桥米酒采用当地优质的地下水、自制酒曲以及传统工艺纯手工酿制而成,集色清、气香、味醇、质好于一身,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赫山区级非遗保护目录。
据不完全统计,岳家桥镇大多共有大大小小的米酒小作坊上百家,年酿米酒30万公斤。但当地米酒行业仍处于“自酿自饮、店酿店销、地产地销”的初级阶段,未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乡村产业,重在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如何把岳家桥米酒产业发展壮大,做成带动群众致富的品牌产业?石坝口村通过深入挖掘岳家桥米酒文化,以文化引领开发岳家桥米酒产业,率先做起了的答题人。村委不仅主导成立了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还开办了米酒加工厂、建起了米酒体验馆,同时邀请返乡“高级品酒师”何阁良担任厂长,致力将非遗老工艺与现代酿酒技术相融合,酿造高品质好米酒,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米酒制作产业,做大做强岳家桥米酒产业。
尝试轻快便捷的新包装。
“我们普通的米酒以28度的低度酒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改进研发了42度、52度高度白酒和适合年轻群体的保健养生酒等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企业日产酒量500斤,年产值能力达500万元,解决当地村民就业近20人。在带领群众增收的同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预计今年可望新增村集体经济收15万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传承发扬好非遗文化,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提升产品档次,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努力将岳家桥米酒产业做大做强,品牌做优做响,真正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芳香产业’。”石坝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肖志军表示。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曲澜 田伶 李成刚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6/56/1469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