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将转化后的有机肥装袋。
红网时刻 记者 曲澜 通讯员 李建秋 徐洪 崔佳欣 益阳报道
从“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从“污染源”变“新能源”,自2021年来,赫山区变废为宝,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形成了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让庄稼吃上了“生态饭”,让绿色农业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双向链接 打造循环种养“产业链”
“我们养殖规模达3000头左右,养殖粪污曾一度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我们缺乏统一收集处理的设施,一方面就算收集处理好了,运输成本也是不小的数目。”沧水铺镇碧云峰云水谣家庭农场养殖场负责人张正华说道。
种植业和养殖业长期的产业脱节、布局脱节和产需脱节一直是困扰赫山“堵点”,近年来,赫山区不断积极探索,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筛选实施主体、强化技术指导、强化资金监管等方式,成功走上了一条一头连接“养殖”,一头连接“种植”的独特道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之路。
所谓绿色种养循环,就是将养殖的牛羊等产生的畜禽粪污集中收集起来,通过各种不同的工艺流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肥,再将粪肥还田用于种植农作物,以此循环。项目试点以来,赫山一方面积极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内生循环机制,实现种养分离到种养结合的转变,坚决避免了粪污乱排产生的环保问题,实现了农业与环境双赢;一方面针对各片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出了包括“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处理+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粪污简易快速腐熟处理+种植基地”“分散养殖户+粪污处理服务组织集中处理+种植基地”在内的一系列粪肥还田服务模式,实现了畜禽粪污“污染源”向“营养源”有效转变。
液态肥就近还田。
点粪成金 打造循环种养“致富路”
走进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珠波塘村,在罗家弯组的农田边可以看到许多白色的大桶。“白色大桶里,是用蓄禽粪便转化而成的液态有机肥,放在田边,附近的农户可以自取为当季的冬油菜施肥。”益阳市超发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胡超介绍道。益阳市超发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赫山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中的“积极分子”,自2023年起参与项目来,公司年均处理畜禽粪便9000余吨、液体粪污20000余方,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2023年1.96万亩的粪污循环利用还田任务。
在赫山区,这样的服务主体有四家,通过探索多种服务模式进行畜禽粪污转化,探索出了一套简单实用的粪污处理方法,实现了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达到了粪污就近处理变粪肥的目的。
据了解,2021年至2023年,赫山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面积共计28.59万亩,其中2021年10万亩、2022年10.59万亩、2023年8万亩;截至2024年11月底,共生产堆肥11.94万吨、液肥25.03万方。
粪污处理现场。
变废为宝 打造提质增效“增产路”
“以前我们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容易结成板结,农作物的扎根、吸收养分很有限,最后产出的农作物植株长势不好,产量也不高,品质很一般。”在赫山区沧水铺镇碧云峰村,一台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粪肥还田专用车有序地喷洒着液肥,衬得田里大片大片的冬油菜翠绿欲滴。“但自从实施种养循环项目后,施肥覆盖了3500余亩田,能看到不仅化肥用量减少了,土地质量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有了明显提升。”说到这里,胤嵩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新安竖起了大拇指。
“使用粪肥后,土壤结构会发生了很大改善,就像蚯蚓在土壤里活动,土壤会形成团粒状结构,十分疏松,土地的通气性、透肥性就好了,植株根系自然就会发达,吸收水分养分也会很畅快。”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管理股股长徐洪介绍道。
在赫山区,为进一步结合项目打通有赫山特色的提质增效“增长路”,会由第三方服务组织聘请具有畜禽粪污废弃物专业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指导,并结合辖区内的肥源种类、种植特点、作物需肥规律、地力水平和作物目标产量,确定最佳施肥方案、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服务。同时,赫山区还坚持每年开展3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田间试验,建立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点20个,监测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不同还田利用模式的增产效果、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与节肥成效。
根据对农户与各施肥监测点的调查统计,项目实施以来,赫山区每亩减施化肥4-20公斤、增产2.5-10%,实现农户平均增收50元/亩。通过粪肥还田部分替代化肥,累计减施化肥3000吨,土壤pH由5.2提升到5.5、有机质含量达到3.5%,耕地地力得到提升,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90%。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曲澜 李建秋 徐洪 崔佳欣
编辑:田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856/50/1454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