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道万里黑茶千年 安化让味蕾感受岁月和光阴的积淀

  红网时刻记者 任凭 通讯员 刘刚贵 益阳报道

  许多茶树,离开了植根的那一小片土地,马上就变了样,形色,香气大有不同。让人不得不去好奇,它的故乡到底有怎样的阳光雨露,气候土壤。

  而有些茶,却注定是漂泊的,要走过长长的路,和着风和雨,让路途和时间赋予其更加醇厚的味道。比如安化黑茶。

  益阳安化所产的原茶,运到泾阳被压成一块块的砖。“以前是水路先运到泾阳,再往西就得换马驮。马驮碰撞厉害,松散茶叶体积大,载重也不多,不划算,所以得紧压。”

  两地相隔千里,却联手打造了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商品。

  而且通过紧压,茯砖茶自然生成了一种“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是一种可增进茶叶口感,对人体有益的酵素类菌。

  这,也是漂泊赋予黑茶的第一份美丽的意外。

安化茶马古道之朝晖夕烟。

  最初的风土,是茶的本性,也是光阴的味道

  时间是食品的死敌,时间也是食品的挚友。

  为了保存食品,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让我们获得了与最初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美妙的味道。

  湖南人自己,也从未放弃过对砖茶紧压的研究。

  1939年,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受托至安化试压黑茶砖送检。结果“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弛,诸嘱压紧。”

  1943年,又试压茶砖66箱,试销西北,但金花少,香气淡。

安化黑茶砖。

  直到1953年,经白沙溪茶厂反复试制,在安化就地加工茯砖茶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至此,安化砖茶问世。

  能长期存放,岁月愈长,滋味愈加醇厚,就是安化砖茶的主要特性之一。相较其它茶类,无论是形、色、香、味,还是意趣,安化砖茶更像一场深秋,在孕育了丰收之后,将一切滋味紧收。若再细致一点,还能喝出光阴的味道。

  “湖茶为苦,于酥为宜”,史有记载。

  意思是说,湖南出产的茶味道厚苦,对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两侧20多个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食的牧民,却是正好适宜不过。

  边疆的回族、蒙古族、维族的奶茶,以及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的摆头茶,都是用茯砖茶或黑砖茶制成。

  茶的岁时功用曾经有过不少变化,始为祭品,春秋后被作为菜蔬,西汉初期又被推广为药草,魏晋时期则成了宫廷的高级饮料。

  而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安化黑茶,因能去油降脂,解毒消炎,调理肠胃,而被百姓所喜爱。在今天的安化,不少农家屋檐下,依然可见用竹篓吊着的黑茶,让自唐以来就开始风雅的茶,多了一派田园气息。这样用竹篓吊着的茶,多是外形条粗叶阔,色泽黑褐油润,未经压制的毛茶。

安化县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蒋跃登在述说黑茶。

  而这样的黑毛茶,在安化县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蒋跃登记忆里,却是种别样的美味。

  这是属于农家人的茶。那时每逢双抢季节,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熬制一大缸黑毛茶,放凉了等着。等到种田的男人们汗涔涔地从地里归来,就用白瓷碗舀上一大碗递过去。汉子们接过,咕咚咕咚一气灌下,于是口舌生津,暑气顿消。

  对纯朴的安化人来说,黑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有着回甘。

  这最初的风土,赋予了茶的本性。安化黑茶出汤多,回味久,这是发酵的功效,也是光阴的味道。

  新的万里茶道,不再有“尽头”

  3月中旬,春雨连绵。雨雾里一路驱驰,从益阳过桃江到安化,水气氤氲,如诗如画。光是那些地名,就让人流连:烟溪、江南、长塘、小淹……

安化风雨廊桥——永锡桥。

  那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光绪年间的风雨廊桥——永锡桥,就在安化名为江南的小镇上,立在著名的茶马古道,勾连了“前乡”与“后乡”(安化县东部俗称前乡,西部俗称后乡),曾是万里茶道的组成之一。

  最初的“万里茶道”,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出发,沿途穿行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越过蒙古草原,经库伦(今乌兰巴托)到达位于当时中俄边境(今俄蒙边境)的商贸之城恰克图(俄语有茶的地方)。

  之后,商队将横跨西伯利亚针叶林荒原,翻越乌拉尔山脉,经莫斯科抵达“万里茶道”的终点圣彼得堡。

  历史上,安化茶路主要有四条:一是安化、益阳、襄樊、泾阳、兰州线;二是安化、益阳、武汉、郑州、泾阳、兰州线;三是安化、益阳、安乡、宜昌、重庆、泾阳、兰州线;四是安化、烟溪、溆浦、保靖、入川、重庆、泾阳、兰州线。

万里茶道。

  中俄之间通过“万里茶道”进行的茶叶贸易在1920年代达到顶峰。然而,随着水路通商口岸的开放,俄商自主入华采买茶叶、并且自行压制茶砖,晋商在与俄商的竞争中逐渐失势,繁华的万里茶道就此走向萧条。

  这也是导致安化黑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到2006年,整个安化茶产业一年的产值已不到2000万元,仅有的几家茶厂都在倒闭的边缘。

  2006年底,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打造“安化黑茶”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实施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建设、文化建设“四措并举”,开始高起点、高标准、高位推动安化黑茶发展。

  到2017年,安化县完成茶叶加工量7.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52亿元,税收2.8亿元,这也是安化茶业历史最高纪录的三个数据。

  至目前,安化县已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黑茶产量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

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茶叶办主任肖伟群。

  如今在安化,“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黑茶,想得最多的是黑茶,引以为荣的是黑茶,黑茶已经融入了安化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茶叶办主任肖伟群如是说。

  肖伟群告诉记者,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安化黑茶现在已经成为益阳市和安化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杆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产品成功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城市和地区,并远销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曾经的万里茶道,已是古道,只能供游人往返。

  而新的万里茶道,通过现代交通和互联网,开始无限延伸,不再有一个终极意义的“尽头”,走出去,便是更为广阔的江河湖海,城市乡村。

来源:红网益阳站

作者:任凭 刘刚贵

编辑:罗玉林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79/2018/0327/3148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