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起,温情藏。
“立”为始,“冬”为终,这是属于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而在今天的湖南,这场冬日的序曲,正以另一种温暖的方式铺陈开来。
它让街头的烟火更暖,让牵挂的话语更沉,让寻常日子里的爱,都化作了抵御严寒的力量。

小镇烟火气。来源:大美桃江
烟火暖湘冬 一食一味皆温情
“立冬补冬,补嘴空”,湖南人的“补”,非为珍馐,而在情意。降温后的湖南,最先热起来的是街头的烟火气,杜荀鹤笔下“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的潇湘暖意,至今仍在街巷间流转。
长沙坡子街的米粉店,天还没亮,大骨汤就在铁锅里咕嘟作响,老板娘把冻得发红的手往围裙上擦了擦,掀开锅盖时,白雾瞬间漫过头顶:“来咯!牛肉粉,多加点辣椒驱寒!”围炉共聚的食客们吸溜着米粉,翻腾的热气,暖了身子,也暖了寒冬的清晨。
这样的暖,在湖南的冬日里随处可见。桃江竹海旁的农户踩着晨霜从竹林回来,竹篮里装满了刚挖的冬笋;下班路上,买一个刚出炉的烤红薯捂手,疲惫也随之消散;湘西吊脚楼里,那碗腊肉蒸腾起的香气飘过家家户户的门槛。
就像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湖南人的冬日暖炉,藏在寻常巷陌的一粥一饭,食物在此刻超越了本身,成为情感的纽带。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湖南的冬,就这样被一碗粉、一份饺子、一句“趁热吃”,稳稳地接住了。

围炉煮茶。来源:杨琼
牵挂系湘冬 一言一语皆真心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冷空气南下的日子,最动人的莫过于跨越距离的牵挂。写字楼里,年轻姑娘午休时给母亲打视频,看见屏幕里母亲正给她织的毛衣收针,眼眶一热:“妈,我穿您去年织的那件就不冷。”电话那头笑着嗔怪:“今年的更厚,周末回家拿。”这份牵挂,在街巷间化作细微的善意。公交站台上,小伙子见老奶奶没带伞,默默把伞往她那边挪;老小区,独居老人门口多了袋邻居送的红糖姜枣茶,附纸条写着“煮水喝驱寒”。
“牵挂是风,拂过心底的温柔。”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敲门,给独居老人检查取暖设备,“天太冷,有事随时叫我们”,简单的话,却比暖气更暖。这份牵挂,像冬日里的暖阳,把冷意都驱散了。
有人说,最好的牵挂是见面。湖南人的冬日里,从不缺这样的奔赴。在外打拼的儿女赶回家,带的不是贵重礼物,而是父母念叨许久的酱板鸭;许久未见的朋友约在茶馆,围着炭火聊天,从近况谈到儿时趣事。就像海子写的“你来人间一趟,应该看看太阳”,寒冷的日子里,能和挂念的人相见,便是最暖的太阳。
初心守湘冬 一思一行皆向阳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湖南的冬虽冷,却挡不住人们向上的脚步。竹艺工坊里,老师傅正教年轻人编竹篮,阳光透过木窗洒在竹丝上,“冬天竹丝软,正好学手艺,急不得”;社区活动室里,阿姨们围坐织毛衣,粉白的毛线在指尖翻飞,“给孙辈织的,比买的暖和”。这些慢下来的时光,恰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正如种子在破土前总要历经黑暗的浸泡,冬日的沉淀,是为了更好地绽放。
年轻人把冬夜变成“充电时光”,有人挑灯备战证书考试,有人跟着网课学烘焙,“夏天总想着出去玩,冬天正好沉下心做事”。退休的长辈也不闲着,学剪窗花、拍短视频,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鲁迅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这些平凡的坚持,正是希望最生动的模样。
更动人的是,湖南人把温暖分给了更多人。志愿者们给环卫工人送热汤,爱心企业给山区孩子捐羽绒服,“天气冷,能帮一点是一点”。就像月光不会独照一人,善意也在传递中蔓延。那些付出的爱,终会化作温暖的回音——你给别人一碗热汤,或许某天就会收到一句关心;你帮别人一次,或许某天就会得到一份支持。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入冬。”湖南的冬,冷得直接,却也暖得实在。
寒冷不是生活的底色,爱才是。今日立冬,万物收藏,但人间的温情不曾凋零。在这寂静的时光里,守一份安宁,倾听冬的私语,愿我们都能被温暖包裹,得偿所愿,在湘冬的烟火里,把日子过成诗篇。
来源:桃花江微信公众号
作者:漆昭燚
编辑:岳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