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十一”为何不“疯”了

图片

来源:第一财经综合报道

“今年‘双十一’怎么好像没什么动静”“‘双十一’怎么就过完了”,有人说“双十一”似乎不再“火热”了。“2019年天猫1小时3分59秒破千亿”“2020年天猫半小时成交额破3723亿”,近几年这样的销量捷报逐渐淡出视野,明显已经少了零点抢购的狂热,多了理性选择的从容。

作为曾经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购物节,它早已不是单纯的购物狂欢,而是逐渐成为了观察中国消费韧性、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窗口。“双十一”不“疯”了,这未必是件坏事。

向外看,更见消费真章

冲动囤货成过去,消费心态更理性。曾几何时,不少消费者在“双十一”包围式营销中陷入“消费陷阱”,低价、满减、免单等手段催生出“剁手式”消费热潮。直播间里,成套打包、超额附赠的销售套路,刺激着“囤货式”消费。而今,消费者更侧重于货比三家,追求质价比,开始从“买得多”转向“买得好”,“反向消费”“理性悦己”成为主流。

复杂套路不再有,市场生态更健康。早年间“双十一”优惠简单直接,但后来,促销规则日渐“内卷”,从预售价、定金、尾款层层嵌套,各类购物

券令人眼花缭乱,硬是把优惠玩成了“奥数题”,不少消费者吐槽“凑满减比上班还累”。然而近几年,各大平台“返璞归真”,天猫取消“叠猫猫”等复杂玩法,唯品会推行“一件商品也能享优惠”。大促周期提前一个多月,消费者无需熬夜蹲点,不必费心凑单,市场在透明化中愈发健康。

即买即得成常态,消费体验再升级。过去,“双十一”是电商平台的线上流量大比拼,购物全流程依赖快递。如今,即时零售异军突起,美团闪购等平台联合上万个品牌建设线下秒送仓。同时,财政部下达中央消费补贴资金,许多省市分批次推出消费券,覆盖文旅、餐饮、加油等消费领域,通过“线上领券+线下体验”的模式,让消费者享受到优惠,让线下门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即买即得成为常态,线上线下融合也愈发紧密,全域消费闭环让“双十一”从屏幕里的促销,变成了可体验的生活场景。

向内看,洞悉深层逻辑

事实上,“双十一”不再集中某一天,而是“天天双十一”。这是消费市场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好的增长,不能只看总量,也得看质量。随着网购用户规模增长趋于平稳,优惠规则繁杂、先涨后降等负面反馈越来越多,商家意识到依赖短期营销难以留住用户。唯有真诚经营、品质至上,将促销玩法化繁为简,以更实在的价格、靠谱的质量、走心的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从而推动行业“拼低价”转向“拼品质”,而不是一起滑入“低质低价”的内卷泥潭。

热闹的消费盛宴,离不开有序的市场秩序保驾护航。“双十一”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合规提示,直指“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先提价后打折”等乱象。监管部门精准发力,推动了平台加强管理、商家诚信宣传,并保障了消费者维权渠道畅通。比如,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商品大促降价,都能通过投诉渠道快速维权,凭借“一键价保”顺利退回差价……由多方合力构筑的消费保障网,既守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净化了市场环境,在品质、创新、服务上比拼内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健康的消费生态,更少不了技术提供的底层动力。今年“双十一”,被称为“AI全面落地的第一个‘双十一’”,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电商全链路。淘宝、天猫为超500万商家配备了“AI店长”“AI员工”,覆盖数据分析、营销投放等核心场景,帮中小商家降低经营成本;也让消费者在“AI帮我挑”“拍立淘”等工具的辅助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技术以此双向赋能,推动整个生态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向前看,真诚和服务赢得未来

“双十一”变“冷清节”,看似没有往日的热闹,实则是整个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向。

理性悦己才是未来消费主风尚。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年轻群体不再仅仅满足于“拥有”物品,而是更注重消费背后的健康价值、文化认同与情感连接。这意味着,书店不再只是卖书,而是成为集咖啡、阅读、文创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商场不再只是购物,而是升级为兼具社交、休闲、体验的生活目的地。与此同时,跨境电商持续发展,“买全球、卖全球”的格局不断深化,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的选择。未来的“双十一”“618”,将不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逐渐转变为消费者理性判断下实现品质生活的重要节点。

亲民为本才能激活消费深层潜能。消费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正如网友所说:“如果平台、商家丢了初心、少了真心,消费者很难不变心。”零售企业胖东来的出圈,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凭借真诚的服务、可靠的品质、对员工和顾客的尊重,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行业标杆。未来不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实体经济,都应回归亲民本质。商家专注产品创新与服务体验,以真诚建立长久信任,更好地激发消费潜能,也让短暂的促销节点升级为持续传递生活温度的价值展示窗口。

顺应时代变化方能赢得广阔市场。市场的本质是供需关系,平台、商家需要从过去“流量争夺”,转向深耕用户的“价值认同”。而今统一的、批量的“爆款”吸引力正在减弱,个性化的、能讲述故事的“单品”日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人专注自身,愿意为一项爱好进行“投资”。“双十一”也不只是电商的独角戏,而是整个零售生态的协同共振。未来的商业竞争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在分工中协同、在协作中共赢,共同做大消费市场。

十七年的“双十一”,是一部中国消费市场进化的缩影。如今的“双十一”,或许少了一些喧嚣的数字,多了一份温暖的质感。它不再是与时间赛跑的抢购体验,而是一场与消费者建立长久信任的温情“漫步”。

来源:桃花江微信公众号

作者:蒋雯倩

编辑:岳敬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