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疏”“堵”并举!资阳区迎风桥镇绘就秸秆利用与禁烧新图景

888.marked.jpg

打捆离田作业中。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甘鸣龙 益阳报道

近日,资阳区迎风桥镇迎风桥村约20000亩中晚稻田里,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台台加装特殊装置的联合低茬收割机穿梭田间,一边收割稻谷,一边将原本可能被焚烧的秸秆粉碎成细碎颗粒,均匀撒向田垄,这些秸秆正以“天然有机肥”的新身份,重新滋养脚下的土地。

为破解秸秆露天焚烧污染难题,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资阳区迎风桥镇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为先”原则,通过统筹部署、科技助力、政策激励等举措,打出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管控“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活力。

78.marked.jpg

资阳区迎风桥镇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

提高站位 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迎风桥镇党委政府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作为践行生态优先理念、推进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任务,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议,明确“综合利用为核心、规范收割为基础、全域禁烧为目标、拓宽销路为支撑”的工作思路。在中晚稻收割关键期,成立专项工作组,细化任务分工,确保每一项措施都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地,全力保障秸秆处理工作有序推进。

6666.marked.jpg

购置打捆、粉碎机械。

变“堵”为“疏” 科技赋能综合利用

今年中晚稻收割季,迎风桥镇全面推行“收割-粉碎-还田-培肥”一体化作业模式。全镇所有联合收割机均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实现稻谷收割与秸秆处理“同步走”。粉碎后的秸秆碎屑均匀覆盖在田间,再通过田间灌水加速自然腐解,不仅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堆,现在直接粉碎还田,地里的土越来越肥,种庄稼也更省心!”迎风桥村种粮大户张朋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生态化处理方式,既解决了秸秆处置的“老大难” 问题,又为耕地提质提供了支撑,实现了生态效益与农业生产的双向共赢。

除了粉碎还田,打捆离田也是迎风桥镇的重要举措。收割机完成收割后,工作人员会将秸秆平摊晾晒,再由打捆机压成规整的秸秆捆包。目前,全镇现有8台打捆机,每台日均作业40余亩,每亩地可收集稻草约400公斤,每捆秸秆重量约70斤,各村的打捆回收工作正稳步推进。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户协同”的思路,迎风桥镇持续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路径,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自主建成2家秸秆仓储点,总建设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计存储容量2800吨,为秸秆长期利用提供了保障。

55555.marked.jpg

无人机开展巡查。

严“堵”严控 筑牢禁烧防护网

为杜绝秸秆露天焚烧,迎风桥镇深化秸秆禁烧“八项提升”举措,全面落实资阳区全域禁烧要求。通过强化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宣传普及、干群联动、执法巡查、应急响应、科技赋能、责任落实等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全时段、立体化”的禁烧管控体系。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开展3轮全覆盖入户宣传,发放禁烧告知书9000余份;通过“村村响”广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手机短信等渠道,常态化普及禁烧政策与秸秆利用知识;组建镇、村(社区)两级巡查队伍,巡查队配备无人机开展“无人机巡航+地面人员巡查”手段,实现全天候巡查监控,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焚烧行为。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更提高了禁烧管控的精准度,有效保障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下一步,迎风桥镇将继续深化农业绿色转型实践,进一步优化秸秆利用模式、提升禁烧管控水平,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活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甘鸣龙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54/59/1535427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