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尖对话乡土,共话创作密码

1.marked.jpg

“文约清溪”系列活动——“清溪对话·共读时光”举办。

红网时刻新闻 实习记者 张志成 记者 姚宇超 赵佳妮 益阳报道

5月19日,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湖南省分会场活动暨益阳“文学之乡”旅游季活动在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拉开帷幕。当天下午,“文约清溪”系列活动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举行。

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庆邦、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与益阳本土作家王芳、游军、邓旭东围坐交流,以“文字里的生活——让笔尖与乡土共鸣”为主题,为现场数百名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写作是通往内心的路 

谈及文学创作的起点,嘉宾们一致认为,文学是洞察社会与人性的窗口,更是连接个体情感与时代脉搏的桥梁。

2.marked.jpg

刘庆邦分享创作心得。

刘庆邦在访谈中将自己的创作优势概括为:有生活,爱生活,懂生活,善于表达生活。”他说:栽花种菜、做饭刷锅,对我来说都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笑言,“‘懂生活’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懂人情世故,更应该遵循生活的逻辑。人情练达即文章,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都藏着人性。”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精神根据地。”从早年矿区生活到乡土记忆,从都市观察到内心省思,刘庆邦构建了“乡土、矿山、都市、内心”四大精神坐标。他说:“内心是作家的天性和灵魂,写作就是要把前面的三个精神坐标归结到第四个当中,很多作品都是内心中生发出来的。”

3.marked.jpg

乔叶讲述写作与生活。

乔叶回溯了自己的创作缘起:“在乡村小学教书时,孤独感催生了表达欲。”她回忆,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收到的读者来信,让她惊觉“文字能跨越山海,与无数相似的灵魂共鸣”。

面对现场青年读者关于“如何成为作家”的提问,她直言:“先问自己是否有非写不可的话。写作不是职业选择,而是内心的必然诉求。”她特别强调阅读的力量:“好作家会把对世界的认知提炼进作品,读书就是在拓宽生命的维度。”

在烟火气中淬炼思想

当谈及“文学与生活”的命题,刘庆邦总结道:“姿态要低,情感要真”。他分享创作心得:“灵感枯竭时,我就会回到生活中‘充电’。深入生活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更要‘用心灵感受’,与采访对象共情,甚至‘眼里常含泪水’,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但深入生活不是照搬现实,而是带着想象力去创作。”他指出,生活素材需经过情感与思想的淬炼,才能升华为“生命之诗”。  

乔叶则从“行动”与“思想”两个维度解析“深入生活”:“体察生活是脚踩大地,认知生活则是仰望星空。”她认为,作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思想的深度:“小说以情感为血肉,但需以思想为骨骼。未经思考的情感是肤浅的,唯有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才能让作品拥有穿透时光的力量。”她以自身创作为例,坦言每一次深入基层的经历,都是对人性认知的一次重构。

4.marked.jpg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让笔尖与乡土共振

两个小时的对话中,嘉宾们多次提及益阳“文学之乡”的土壤。本土作家王芳感慨:“清溪村走出了周立波先生,今天又迎来两位文学大家,这是文脉的延续。”游军则表示,聆听大师分享“如何从乡土中汲取养分”,为本土创作者提供了鲜活的方法论。邓旭东是清溪村村民,他的文学作品《我们的家园》即将出版。“文学是清溪村的根基,它培养的不仅仅是爱好文学的村民,而是一代代文化自信的农民。”邓旭东说。

一直以来,清溪村坚持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开展“文约清溪”主题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开展名家讲坛、新书签售、采风创作等活动,丰富清溪村文学内涵、文学活动与文学业态。在这片文学土壤上,正有创作者在这里找到与乡土共鸣的频率,让文字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张志成 姚宇超 赵佳妮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9/64/1497223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