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浪间,收割机轰鸣作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实习生 张志成 益阳报道
9月27日,安化县田庄乡茅园村的新田园共享生态庄园里一派丰收盛景,65亩茶乡稻实验田迎来收割验收的关键时刻。
金色稻浪间,收割机轰鸣作业,满载稻谷的卡车有序排列,丰收的喜悦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
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省农学会、安化县农业农村局等农业行政和农业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测产组15人,对安化县农业农村局在田庄乡茅园村“新田园共享庄园”基地创建的农业科技“稻油轮作模式”示范基地,种植的镉低积累优质水稻新品种“韶香100”(茶乡稻),喷施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发的“光合细菌”应用水稻生产中,对水稻抗病增产效果进行田间测产验收。
当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刘勇宣布 “茶乡稻增产8.3%,对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控效果超60%”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这场依托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农业试验,交出了超预期的答卷。
65亩茶乡稻实验田喜迎丰收。
刘勇介绍,实验田采用的微生物技术堪称“农业黑科技”:既能有效防控稻瘟病,增强水稻抗旱能力,又能通过促进光合作用实现5%至15%的增产。
“这是我们村的高科技示范田!今年是种茶乡稻第三年,收益一年比一年好!”茅园村党支部书记蒋孟虎的兴奋,源于实实在在的收益账本:今年茶乡稻亩产1040斤,加工后得精品米500斤,按收购价计算每亩收益达7500元,扣除成本净收益超4000元。这一数字,是传统水稻每亩500元净收益的8倍。
新田园共享生态庄园庄主黄安良。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茅园村“村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实践。2021年,田庄乡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湖南新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安良带着规划与情怀,与茅园村集体携手,开启了“新田园共享生态庄园”的建设之路。
彼时的项目地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洲,但黄安良看中了它邻近省道、距安化县城仅8公里、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坚信这里能打造成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
“一产带四园”的农文旅融合布局。
四年间,企业累计投入1000万元,联合村集体完成土地流转、农田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今,65亩茶香稻实验田已成为产业园的“核心引擎”,围绕它,共享菜园、水上乐园、花海田园、休闲庄园次第落地,智慧农场、农耕农具展示墙、传统手工作坊、24节气长廊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共享厨房、民宿、餐饮、土特产商店甚至咖啡奶茶店相继运营,形成“一产带四园”的农文旅融合格局。
黄安良的运营思路清晰明确:“单纯种水稻赚不了大钱,要做‘跨界融合’,以茶香稻为一产基础吸引游客,通过餐饮、住宿、研学实现消费转化,真正打通三产融合链条。”
数据印证了这一思路的成功:每年3-4月油菜花期,农庄日均客流量达5000人;暑假天然游泳池开放时,高峰期日接待2000人。
在茅园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始终是重中之重。村民李大姐的经历是最好的写照:“以前田地零散,没人愿种,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农庄上班每月还能挣工资!”
与此同时,省委宣传部驻茅园村工作队统筹各方资源、发挥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农耕文化展示、24节气长廊、田园书屋等设施,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研学团队的到来,让乡村成为生动的“实践课堂”。这些举措不仅持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推动了文明乡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一片荒洲到“金土地”,从单一水稻种植到“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茅园村以村企合作为突破口,以科技为翼、以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赵佳妮 张志成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3/63/1532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