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溯资江而上,益阳市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的崇山峻岭间,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抗战记忆。红网益阳站推出《胜利之路》系列报道,循着红色足迹,打捞历史细节,重温那段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悲壮历程。硝烟远去,精神永存。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触摸民族不屈的脊梁。
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全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姚宇超 赵佳妮 田伶 实习生 陈泽林 张志成 益阳报道
闲暇时,72岁的双烟村村民尹克勤总喜欢往村委会的陈列室走一趟。他熟门熟路地来到陈列柜前,对着一支铜烟斗细细端详。这支带着铜绿的烟斗表面虽有些斑驳,却是尹克勤心里最珍贵的念想,因为这是他爷爷尹凤林传下来的物件,承载着80多年前红军与乡亲们的情谊。
见证红军与双烟村民情谊的烟斗。
尹克勤的爷爷尹凤林,是双烟村当年有名的草药郎中。在村里,老人不仅医术精湛,更因一副热心肠被乡亲们信赖,谁家有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前些年村里筹建抗战博物馆,需要征集红色文物,尹克勤没做太多考虑,就把这支传了三代的烟斗捐了出来。他说:“放在陈列室,能让更多人知道那段事,比在家里藏着有意义。”
尹克勤讲述爷爷给红军抓草药的故事。
尹克勤从小就听爷爷讲那支烟斗的故事。
1935年11月底,红二、红六军团部队北上抗日,途经双烟村。爷爷尹凤林与红军的交集,从一场紧急救治开始。
一天傍晚,甲长尹春道匆匆找到尹凤林,说有红军战士受伤生病,身体虚弱。队伍里缺医少药,拖久了可能危及生命。当时,红军已在双烟村休整了好几天,他们的行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队伍。
“我爷爷立刻起身去给红军看病,诊断之后是痢疾,就开了三副药,吃了两副就明显好转了。”提起这段往事,尹克勤的语气里依然充满敬佩和自豪:“爷爷的医术,现在都传给我了。”
双烟村的“神仙豆腐”。
不光疗伤治病,爷爷还从家里端了几碗“神仙豆腐”给战士们,那是一种绿色块状食物。“就是用咱们这里的一种树叶熬制的,现在我们还经常吃呢。”尹克勤笑着说。“神仙豆腐”既能充饥又能清热解毒,当年红军战士吃了没多久,就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体力也慢慢恢复。
“一位红军首长拿出两块银元作为报酬,但我爷爷不肯收,因为他觉得就是举手之劳。”尹克勤讲述道。当时,红军首长看到尹凤林手上总是拿着一支竹烟斗,知道他是个好烟之人,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铜烟斗送给了他。爷爷推辞不过又确实喜欢,这才收下了。
回忆中,尹克勤仿佛又看到了爷爷尹凤林细细擦拭铜烟斗的模样:“直到晚年,他还能说清那位首长的模样,身材高大,留着八字胡。村里人都说,那可能就是贺龙元帅。”这支烟斗从此成了尹家的传家宝,从尹凤林传到尹克勤手上,一藏就是80多年。
这样的军民情谊,在双烟村还有很多很多。在红军停留的短短几天里,这支心系百姓、纪律严明的队伍,深深打动了双烟村的村民。12名热血青年毅然加入红军,其中还有3名年轻和尚。
三星寺。
他们原本住在村里的仓架趟庙,庙里共有五名和尚,两名年长,三名年轻。红军的一支小分队曾在庙里休整两晚,期间向和尚与村民们讲述民族大义。三名年轻和尚深受触动,告别庙宇,投身革命,踏上了为穷人打天下的征程。后来,为纪念这三名勇敢的年轻人,仓架趟庙改名为三星寺,附近的路也被叫做三星路。
红军的到来,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激发了村民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气节。如今,这支烟斗被珍藏在陈列室里,成了看得见的历史注脚。而它承载的故事,早已融入双烟村的日常。老人们在银杏树下讲给孩子听,游客们驻足在红色遗址前聆听,“神仙豆腐”成了村里的特色美食,招待着往来的客人。
游客在双烟村参观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
那些当年的温暖细节,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百姓对子弟兵的真心相待,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的双烟村,红军路、胜利路、三星路上车来人往,红色故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访。当年播下的革命火种,也化作乡村振兴的动力,指引着双烟村在新时代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红色历史给予当下最珍贵的馈赠。
来源:红网
作者:姚宇超 赵佳妮 田伶 陈泽林 张志成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