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胜利之路③丨铁血兵工厂,铸器护山河

编者按: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益阳市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有一条“胜利路”。它既是村民日常通行的乡村道路,更因革命火种播撒、抗战力量凝聚而成为民族抗战精神的具象载体。红网益阳站推出《胜利之路》系列报道,循着双烟村的红色足迹,打捞历史细节,重温那段军民同心、保家卫国的烽火岁月。硝烟远去,精神永存。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触摸民族不屈的脊梁。

1.marked.png

双烟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姚宇超 赵佳妮 田伶 实习生 陈泽林 张志成 益阳报道

盛夏的阳光漫过山头,蝉鸣从树叶间钻出来,让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更显静谧。

一阵说笑声,从村里一处山洞口传来。虽然暑气正盛,洞口却淌着丝丝凉意。这可不是普通的山洞,而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的旧址,当年生产炸弹枪药的地方。天气炎热时,村里人总爱搬些板凳来这儿歇脚乘凉,日子久了,倒成了村里的一处纳凉点。

2.marked.png

尹敢山老人是兵工厂建设生产的亲历者。

村民尹敢山已是91岁高龄,身子骨依旧硬朗。“双烟村以前叫做小烟溪,兵工厂来了之后,建起了两个特别高的大烟囱,后来为了纪念,改名叫双烟。”提起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的往事,老人打开话匣子,“那时候我还很小,但当时的场景我到现在也忘不了。”

尹敢山的讲述,揭开了双烟村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3.marked.png

兵工厂旧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作为重要的军事目标,兵工厂经常遭到敌机的轰炸,国民政府决定将处于沿海或靠近战区的主要兵工厂内迁。

1938年3月,当时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河南巩县兵工厂先迁长沙,再迁安化。厂址选定安化的三羊溪、小烟溪一带,后来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工厂”。为了防止敌特破坏,厂长李待琛将厂房、办公室、仓库散建在山沟里,又就着山挖洞伪装,让厂区与密林融为一体。

兵工厂搬来后,当时的烟溪市变得十分热闹繁华,学校、商店、医院一应俱全,还有修铁路的工人往来穿梭,人们称这里为“小南京”。

如今,步入村中,散落各处的防空洞、库房、哨岗亭等旧址静静矗立。这些留存至今的痕迹,如同一幅幅褪色的画卷,悄然勾勒出当年兵工厂生产的场景,依稀可以窥见那段烽火岁月。

4.marked.png

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

设立在双烟村尹氏公祠的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墙上丰富的图文资料,详实地记录着兵工厂的发展历程和峥嵘过往。

为了全力搜寻关于这座兵工厂的史料与记载,陈列馆策展人、研究者戴竞在双烟村住了整整一年。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兵工厂建设时军民同心、同仇敌忾的动人故事。

“当时的老百姓,经过红军的革命启蒙,再加上山外传来日寇肆虐、山河沦陷的消息,他们已经有了抗日救亡的情怀与担当。”戴竞说道,“所以一听说这个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是用来打日本鬼子的,个个都义愤填膺,都很主动地把自家的房屋土地让出来,配合当地政府,兴建兵工厂,老百姓自己都搬到山顶上住。”

5.marked.png

抗战第十一兵工厂四分厂旧址。

从1938年6月到同年12月,第十一兵工厂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投产。工厂拥有五个分厂,建有简易厂房423栋,洞库162个。

查阅当年的生产记录,这里每月生产步枪4700支、重机枪35挺、迫击炮107门、手榴弹39500枚,它们从深山里涌向前线战场。从云马溪到十八渡,从小烟溪到新码头,顺着资江和沅水,奔赴烽火最烈处。

在抗战战略相持阶段,湖南一直是正面主战场,中国军民依靠这片三湘之地,抗击穷凶极恶的日军。当时在湖南境内动用的总兵力达到了50余万人,期间所需的军火,全部依靠距敌不到100公里的第十一兵工厂制造供应。因此,它被国际上誉为“抗战最前线兵工厂”,更被称作“创造了二战奇迹”的地方。

6.marked.png

在兵工厂旧址里,我们仿佛仍然能窥见当时的生产景象。

在四分厂所在山洞前,双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尹志锋讲述了一段悲壮的往事:四分厂的厂长王忠的大儿子连续加班,身体极度疲累,衣袖不慎卷进机器,被活活轧死。王厂长闻讯赶来后,望着血肉模糊的儿子,他强忍悲痛,朝着工人们喊道:“不要停,前线急需炮弹,不能耽误,继续干!”第二天,他便把自己的二儿子又送到了车间,替代哥哥的岗位。

从1938年迁入到1942年迁出,4年多时间里,抗战第十一兵工厂与双烟村老百姓结下了生死情谊。当地青年争相进厂,或操起机床,或搬运军火,站岗放哨,用血肉之躯筑成另一条防线。厂里职工将吃的馒头、包子送给村民,村民则将红薯、河虾送给工人家属;还有的村民主动参军入伍,投身抗日洪流……

那些在山沟洞穴里迸发的火花,不仅锻造出抗日杀敌的武器,更熔铸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如今,防空洞的石壁爬满青苔,尹氏公祠的陈列馆里,泛黄的生产记录仍在诉说:所谓胜利,从不是等来的曙光,而是无数人在黑暗中把自己活成了火炬。

双烟村的两座烟囱早已不在,但它们化作抗战的精神坐标,始终矗立在民族的精神版图上,时刻提醒我们,越是崎岖的山路,越能走出最坚定的脚步;越是幽深的峡谷,越能迸发撼动山河的力量。这或许就是这座深山兵工厂的终极意义。

相关链接:

胜利之路①丨银杏树下的见证

胜利之路②丨一斗星火照初心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姚宇超 赵佳妮 田伶 陈泽林 张志成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361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