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县:耕地保护促进稻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89.jpg

高标准农田。

南县是重要的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是洞庭湖区腹地的“鱼米之乡”,是全省唯一国家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工作多次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被评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产粮百强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国家示范县。

近年来,南县依托洞庭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稻虾产业,稻虾种养面积超过62万亩,年产稻虾米原粮33万吨、小龙虾13万吨,综合产值160亿元,从业人员13.5万人,成功打造了“南县稻虾米”区域公用品牌,稻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55.6亿元,成为了“湘米出湘”的领跑者。南县获批国家稻虾生态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荣获中国稻虾米之乡;“南县小龙虾”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南县稻虾米”获评“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县域)品牌榜(100强)”,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金奖。2023年,稻虾产业经验做法获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推介。

具体做法

加强耕地保护 夯实发展基础

健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书记、县长担任全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列入年度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制作耕地保护“一张图”,形成全县“一盘棋”、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科学规划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要求,科学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划定耕地保护目标91.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81.14万亩。落实监管责任。创新实施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机制,实施“一员专管、一巡三查、一体推进”新模式,整合人员、资金及事项,将全县划分为13个大网格、168个中网格、656个小网格、4072个微网格,明确一网格一专人,由县、镇、村、组四级“三长”分级负责,压实巡查监管责任,有效打通了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为稻虾产业发展打好了基础。

注重因地制宜 挖掘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南县县域内的农田土壤肥沃,PH值呈弱碱性,且无工业污染,无重金属污染;境内江河密布,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属亚热带过渡到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日照时长,有霜期短,是种植水稻的黄金地带。同时,冬凉夏暖,四季分明,有利于高品质小龙虾的繁育与生长。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在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为保证小龙虾的健康生长,稻农主动放弃有毒、有残留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产出来的稻虾米是生态健康、绿色有机的大米,生产出来的小龙虾是高品质生态虾。

强化政策支撑 激发产业动能

搭建行政推动平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稻虾产业发展,成立了南县稻虾产业发展指挥部和稻虾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全县稻虾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整合资金近2亿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将稻虾产业发展支持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对项目投资、技术创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支持鼓励。集中投放涉农项目。优化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产能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稻虾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质量监管 推动品牌建设

选育优良品种。加强校地合作,成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南县稻虾米产业研究院,成功选育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南洲香1号”专用品种育种材料随神舟十六号飞船完成太空育种之旅;与省水科所等院所合作,攻克小龙虾水花苗繁育技术,建设万亩优质小龙虾繁育基地。探索种养技术。大力推广“一稻三虾”稻虾生态种养技术,亩产高规格小龙虾500斤,引导“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型升级;推广“稻稻虾”“无沟无垄无凼”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有效解决“与粮争地”矛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全力支持季节性土地流转,种养塘口由长期租赁转变为季节性流转,提高了稻田产出率与利用率。

主要成效

强化生态产品保障 夯实粮安“耕基”

积极创新稻虾生态种养新模式和新技术,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解决稻虾争地矛盾,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显著提升稻田资源产出率与利用率,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亩均水稻产量可达 950 公斤,南县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保持稳定并有所上升,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由2018年的84.17万亩、38.58万吨提升至现在的86.3万亩、39.06万吨,综合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赋能乡村振兴

坚持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举办特色美食节、推介会,探索开发粥米、胚芽米、富硒米等功能大米、虾青素、甲壳素及其衍生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打造“南县米市”产业集聚区,建成 10 个万亩标准化稻虾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以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着力点,加快打造“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探索“产业发展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全县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 1929.53 万元,增长12.35%。健全“基础收入+股份红利”的收入机制,为南县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绿色发展

通过探索和推广“育养分离”“无沟无垄无凼”等新型稻虾种养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稻虾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坚持稻虾生态种养环保先行,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防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龙虾健康养殖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持续加强田间投入品管理,强化了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以严格的标准体系确保小龙虾和稻虾米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每年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50%以上,大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耕地土壤生态持续向好。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岳敬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