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阅读土地


640.jpg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亲吻大地,我携露珠踏入希望的田野。蹲下身子,捧起一抔沉甸甸且带着芬芳的泥土。不,这不仅仅是土,还是那大地之书最厚重的一页。泥土是跳动的字块,犁沟是工整的行距,土地这本活页大书透露的,字字都是生命之根,句句皆言生存之本。它是写在脚底自带人间烟火气的华章,须脱掉鞋履,用赤裸的足板去触碰,去阅读。

儿时阅读土地,是惊奇、向往和崇敬。无忌的童年,喜欢在田垄间光脚奔跑,当足底与泥土亲吻时,仿佛有母亲的双手在轻抚脚心。土地正以最温馨的言语,传递着它古老而永恒的大爱。

每到春耕时节,伴随布谷鸟欢快的叫声,我总会像跟屁虫一样,缠着大人一起插秧。双脚浸入冰凉透骨的水中,泥泞包裹着脚趾,偶有滑溜溜的泥鳅从足底倏忽溜过,宛如土地精灵在脚底调皮地眨动眼睛,是我对土地最初的记忆。

身为农民的儿子,我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充满深情。自小我便喜爱阅读,买书、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每每和父母去镇上,都要缠着他们买回一两本书来。《山海经》《上下五千年》等书就是在那个时候阅读的。在一篇篇神话传说中,我深刻感受到古人对土地的膜拜与崇敬。

盘古开天辟地打破混沌的传说激荡血脉——当他从长达一万八千年的沉睡中醒来,劈出宇宙中第一道裂缝,让原本的混沌之气分成两部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降为地,从此,有了天和地。

神农氏和五谷的传说引人入胜——当大地上的人群逐渐庞大,食物短缺引发的战争逐渐增多,大神神农氏在为人类的生存冥思苦想之际,天上洋洋洒洒落下许多谷粒。他把谷粒收集起来,埋进泥土,结出很多果实,便有了“五谷”。神农氏将五谷的种植方法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探究脚下的泥土,关心气温和降雨,探索四季的脾性。天、地、人,携手踏上了同一个频率。为提高农耕效率,神农氏还发明了耒耜,帮助翻土和开垦。他所具有的全部神性,都来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神农”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从第一粒稻麦到第一只蚕茧,从江南纵横阡陌的水田到天山脚下广袤无垠的草场,土地里蕴含着古人对于生活最质朴的理解和最热切的希望,生成了无数传奇,并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少年时阅读土地,是用心、用情和用魂。当我告别童年时的神话,开始阅读浩瀚的中国历史,脚下的土地便成了故事的起点。透过文字凝视每一寸土地,在这厚重的书页上,每一颗土粒都是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岁月。

农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塑造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性格。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农耕文化写入我们的基因密码。

早在夏朝建立的第四年,普通老百姓家就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而国家所积蓄的粮食即使再过30年也吃不完。周朝历代君王的扶犁亲耕,为百姓和官员做出表率。从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发展到“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土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昔日帝王祭祀地神、谷神的社稷坛至今犹在。覆有五色土的汉白玉方坛,历经数百年仍在诉说着祖先后辈对土地的尊崇。

工作后阅读土地,是责任、敬畏和热爱。走上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岗位后,让我更能感受到百姓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并更加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

“土地者,民之本也。”从《诗经》中“载芟载柞”的耕作场景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深耕细作的智慧,多少农桑之书自沃土而出,每一张书页上都讲述着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故事。

所幸,守护土地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田长制”的探索,让每一块田地都有了守护人。天上的卫星与田间的铁塔,为耕地织起保护之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古训,如今已被赋予土地管理的现代智慧。守土护土的故事仍在续写生动的篇章。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句话尽显对土地的深情。捧土为书,俯身以读,在春季万物生发的喜悦里,在夏季农人挥舞的锄头上,在秋季翻涌金黄的麦浪间,在冬季白雪覆盖的静谧里,用心读懂土地的胸怀与柔情。(原文刊载于《中国自然资源报》,作者系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能灿)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田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