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捆机在田间作业。
红网时刻新闻10月30日益阳讯(通讯员 丁宇晴 王玉洁 周禧亮)机器轰鸣,稻浪翻金。近日,在大通湖区河坝镇的广袤稻田里,不见往日秸秆焚烧的滚滚浓烟,只见数台搂草机与打捆机协同作业,将晒干的稻草打包成一个个规整的“大圆捆”和精巧的“小方块”。这些曾经的“生态包袱”,正经历一场华丽的变身,转化为畜牧饲料,既守护了蓝天白云,又成为农户增收的“绿色财富”。
为彻底解决秸秆处理难题,镇里先是“引外力”—成功引进两家专业秸秆回收加工企业,配套6台套以上大型秸秆打捆设备。这些“大家伙”专门负责连片稻田的秸秆处理,每天能“消化”约2400亩稻田的秸秆,打包成的“大圆捆”会被运到企业加工成畜牧饲料,销往周边养殖场,形成“田间收集—企业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此外,考虑到零散地块、边角田块大型机械进不去的问题,镇里又“激内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辖区养殖合作社、村集体购置小型方形打捆机17台。这些“小帮手”灵活便捷,能精准对接小面积稻田,把秸秆打包成方便搬运的“小方块”,要么供合作社自家养殖用,要么由村集体统一收储后卖给加工企业。如今,“大圆捆”管连片、“小方块”顾零散,大小设备协同作业,让全镇的秸秆“应收尽收、应享尽享”。
从“烧秸秆”到“收秸秆”,从“废料”到“财富”,河坝镇的秸秆处理模式,不仅守住了蓝天白云,更蹚出了一条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下一步,镇里还将继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一边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对接,让秸秆回收更顺畅;一边探索秸秆还田、制作有机肥等更多利用方式,努力让秸秆综合利用率再提一步,为乡村振兴添上更多 “绿色动能”。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丁宇晴 王玉洁 周禧亮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