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贤与红色景区。
红网时刻记者 曲澜 通讯员 胡大安 益阳报道
一个承诺,40余年,辗转万里。益阳桃江汉子刘炳贤奔走各处寻访烈士后代,翻阅史料研读马迹塘战役历史,只为兑现与父老乡亲们的承诺,为英雄立传,为烈士立言。
1954年9月出生的刘炳贤有很多身份:中共党员,益阳市马迹塘战史研究会会长,桃江县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馆长。与他复杂的身份不同,刘炳贤40余年坚守初心,想要做好记录马迹塘战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4年1月19湖南文明网官网发布关于表彰第九届湖南省道德模范的决定,70岁的刘炳贤荣誉墙上新添了一笔,成为湖南省诚实守信模范。
半袋粮 英雄故事记心间
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沂溪河边。一棵枫树巍然矗立在绵长的河堤上,大枫树树干上依稀可见的弹痕,默默诉说着当年在这里发生过的那场战斗。
1949年8月3日,马迹塘战役打响,历时两昼夜,歼敌1000余人,仇万顺等300多名解放军官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衡宝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对加快全中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有一个机枪班,就利用大枫树作掩护,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连续击退敌军6次冲锋后,12名东北籍战士在这里壮烈牺牲。村民都说是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枫叶。”刘炳贤说。
战役中,父亲刘汉林为解放军带路,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一名战士扑到他身上,用身体为他作掩护,自己却献出了生命。父亲圆满完成任务后,解放军还送给他半袋干粮——30斤蚕豆。
从刘炳贤记事起,父母就经常跟他讲述这半袋干粮的故事,解放军英勇无畏的崇高形象,在他心中挥之不去。随着时光消逝,耳闻目睹这场战役的长者们逐渐老去,眼看英雄故事也即将随之尘封忘却,乡亲们请求“读过书、参过军”的刘炳贤把马迹塘战役中的英雄故事记录下来,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当时年轻的刘老先生坚定地答应下来,并作出了“为英雄立传,为烈士立言”的承诺。这一个承诺,便让他奔波了40余年
刘炳贤讲述马迹塘战争故事。
落实地 历史痕迹看得见
如何将英雄们的事迹记录下去?如何擦亮马迹塘战役历史底色?
通过不断的思考,刘炳贤认为,只有故事看得见,精神才能传得远。从市交警支队副处级岗位上退休后,他制定了健全一个组织、整理一本书、修建一个纪念馆、打造一个基地的“四个一”计划,让革命文物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时代光彩。
健全一个组织,让基层支部强起来。2015年,刘炳贤牵头成立益阳市马迹塘战史研究会,定位成一家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红色旅游事业发展,带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2017年,研究会成立了实体型党支部,刘炳贤担任支部书记。
截至目前,支部现有中共党员26名,会员62名。他带动该党支部26名党员一起共同奋斗,全力以赴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发展,真正发挥好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整理一本书,让红色故事留下来。为了将马迹塘战役这一红色文化做到学术化、标准化、故事化、艺术化的“四化”标准,刘炳贤用近万个日日夜夜,投入近百万元,行程近10万公里,寻访了近千位当年战争中的幸存者和后人。
他不顾严寒酷暑、不怕蚊叮虫咬,前后增删10稿,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凝聚成了40万字的《血战马迹塘》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中既全景式反映了战争的过程,更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半袋干粮的故事,就一直流传在益阳的青山绿水之间。
刘炳贤讲解历史。
薪火旺 红色血脉永流传
刘炳贤认为,传承红色文化光有书还不行,还需要有物化的红色实景。于是,他拿出全家多年的积蓄和自己的退休工资,筹资50余万元,捐出自家七间老屋,创建了桃江县马迹塘战史陈列馆。七年来,在无固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研究会保持正常运转,免费接待党建活动单位659个,党员19552人次,中小学师生5129人次,社会参观人员30多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刘炳贤以马迹塘战史陈列馆为依托,先后寻找烈士遗骨、整理和恢复战场遗迹,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打造了烈士陵园等一系列瞻仰地,于2017年成功获批“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0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11月,刘炳贤率教育基地团队代表桃江县参加了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大力宣扬益阳桃江红色文化。
马迹塘战史陈列馆红色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的生活原型之一的钟伟将军的儿子钟德平等“红二代”多次前来祭拜或瞻仰。
“对待这一段党和军队的光辉历史,我们这代人要挖掘、完善、弘扬、传承。把这件事做好,是一个老党员、老军人应该做的。”刘炳贤说,“我终于完成了乡亲们的宏愿,兑现了我的诺言。”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曲澜 胡大安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846/90/1352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