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
红网时刻益阳8月15日讯(通讯员 朱紫霖 郭朗晴)“老师,看!我用‘家’字画了一座温馨的小房子,房子边是金黄的田地,我还用‘禾’字让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禾苗!”8月13日,在沅江市草尾镇沅江二中的教室里,同学们兴奋地向老师展示着自己的甲骨文创意画作,眼中闪烁着对古老文化的向往。这是由武汉大学“大山里的魔法教室”支教团队带来的“甲骨趣识字”课堂,14名来自武汉大学的本科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根源,体验了一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其独特之处在于古汉字、经典文章与传统书法三位一体并存。而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最早形态,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既象形又会意,既像字又像画。“以‘休’字为例,它由一个‘人’字和一个象征树木的‘木’字组合而成,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的场景。”在支教老师朱紫霖的讲解下,这些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栩栩如生。通过“猜一猜”甲骨文等小游戏,学生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个甲骨文字背后的故事。
学生作品展示。
除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出了自己对甲骨文字的理解与想象,这些古老的文字在孩子们的童趣画笔下“活”了起来,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通过‘知甲骨、识甲骨、辨甲骨、书甲骨、研甲骨’趣味课,我们希望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支教团队的朱紫霖老师深有感触地表示。
据悉,这堂“甲骨趣识字”课程是“中国图书源流与形制”系列支教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了解从甲骨文到现代图书的演变过程,培养他们对图书和知识的热爱,引导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这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中,古老的甲骨文在孩子们的创意与热情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朱紫霖 郭朗晴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842/59/1418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