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转改·我们在一线 丨改革的风,吹拂洞庭南麓的千年古田

微信图片_20090101022316_conew1.jpg

五月的赫山区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090101023225_conew1.jpg

“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这样的景象在益阳市赫山区随处可见。

微信图片_20090101022307_conew1.jpg

流转了一千亩水田的赫山区种植大户彭卫峰。

微信图片_20090101022323_conew1.jpg

目前,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交量非常活跃。

微信图片_20090101023202_conew1.jpg

益阳市赫山区已完成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一期项目航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斌 摄影 陈杰 通讯员 蔡钟珍 益阳报道

这里,是洞庭湖南麓的益阳市赫山区。

曾经,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在这里上演。

现在,又一场巨变在这里发生:两年时间里,赫山区以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为火种,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捻子,点燃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擎”,赫山粮食生产乃至现代农业的新格局,由此打开。

为这场改革“点火和投料”的,是益阳市赫山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赫山城投)。他们用1.65亿元的首轮融资,解决了农田数字化和高标准建设资金的燃眉之急,开启了全区50万亩农田的市场化运作之路。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开幕。当晚,央视播出的画面出现赫山区农业改革成果,赫山城投董事长黄召龙心情一下放松了:“这件事做对了!”

一场“逼出来的改革”

为什么赫山区能走在前面?源于一场被现实“逼出来的改革”。

究竟是怎样的“现实”?首先是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农村大量“巴掌田”“补丁田”,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

达不到规模化种植的收益,势必产生种粮积极性降低的问题。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农民家庭或散户经营种植双季稻效益明显下降,影响种粮积极性。

还有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提质难的问题。丘块田界基本固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很“不友好”,改造后的田块难以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要求。

这样的“现实”,让作为全国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的赫山区,开始思考和探索解决农村将来谁种田、怎样更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种田、怎样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活力等系列问题。

土地数字化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解决系列问题的杠杆。其中,前者是前提。

怎样实现土地数字化?就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此,2021年赫山城投引进“外脑”合资成立了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它是湖南省首个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益阳市第一家经营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业务的专业化平台和服务性机构,为全区全域推动土地数字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交易中心成交量非常活跃,两年来流水已达2亿元。”将农村集体土地数字化后,第二步棋是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原来一人一天最多抛秧一亩多地,现在大田全部实现机插秧,一台机器一天可作业30亩。

“以前,‘有田者种不动、想种者(职业种植户)没田’。实行改革后,这两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黄召龙说。

一项花少钱办大事的挑战

改革带来的成果不仅如此。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公布的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上,赫山区榜上有名,成为湖南省入选的4个县(区、市)之一。

国家级荣誉的取得,对赫山城投是巨大的肯定。成立于2016年12月的赫山城投,其前身为赫山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5月由赫山区人民政府注册设立,2019年3月完成转型,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经营与服务主体。

改制后的赫山城投,马上投入到赫山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役中。几年时间里,不仅参与了土地数字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大会战,还重点打造了赫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竹泉山智慧农业、胡林翼故居、箴言书院、益阳茶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高端竹产品生产基地、全域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增减挂钩等项目。

已于今年4月前完成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一期项目,涉及4个乡镇11个行政村的48356亩农田。项目任务繁重,包括田块整治、地力提升、山(平)塘加固,以及改造和新建灌溉机埠、排洪(涝)渠道等。

2023年2月20日,一期项目动工建设。为此,赫山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项目总顾问的领导小组,赫山城投闻令而动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项目推进小组。

兵马已动,粮草何在?对农田进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

“不用乡镇、村集体、群众出一分钱。”作为金融工具和资金推手的赫山城投,一边寻找项目资金来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共赢,一边解决乡镇不了解、群众不明白的问题。

黄召龙回忆了当时的难处:“比如资金的问题,由于首轮实施的高标准投融资创新财政资金有限,每亩仅有补贴1600元,而投入成本为3000元每亩以上,资金缺口较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赫山城投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完善土地经营模式实现项目营收,同时积极对接各大银行。

“最终与农发行合作,它们制定了高标准农田贷款的‘绿色通道’,为项目提供了长周期政策性资金。另外,区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路径、资源方面的服务。”

有了政策和资金,项目推进工作却并非就此走上坦途。“老一辈的农民土地情结很深,不愿意将自己的田地交给外人。”而田地周边分布的坟墓,也让施工者犯了难。其中,仅兰溪镇北岸新村就有300多座坟墓需要迁移。按照每座坟墓3000元的迁移标准,项目配套资金捉襟见肘。

赫山城投牵头负责项目实施的王最恩,“其母亲老年痴呆需要陪护、儿子临近高考都需要关心,而其妻子作为医护人员一直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

面对家人的需要,王最恩耐心做姐姐的工作,请她照顾母亲,给妻儿打电话安慰鼓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通过镇村走访,村民深刻地认识到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益的好处,对这样一项“雪中送炭”的民生好事,他们将心比心,深明大义地配合起项目的清场工作。

不负众望的是,一期项目改造完成,赫山区新增耕地44.3407公顷,旱地改造水田新增水田1.8430公顷。

一条永不停歇的“试点之路”

2022年7月,当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等30多个村接力启动改革时,因看到了改革成果,吃下了“定心丸”,村民一致支持改革。两个月内,全村3554亩农田完成整村流转,流转率达100%。

今年3月3日,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举行数字土地分红仪式。全村2717名村民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第一次领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红。

如今,拥有147个行政自然村的赫山区,全区耕地流转率达85%,10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1300余户。

“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的农田,真是羡慕,现在我们的田野上也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了!”采访中,村民们的言语眉眼间,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村民、种粮大户、村集体代表争先现身说法。泉交河镇新安山村的种粮大户刘正华就是一名受益者,他流转了600多亩水田。如今,农田播、撒作业,全靠自己操纵无人机进行,“无人机闲暇还能支援其他农户。”

而在不远处,流转了一千亩水田的彭卫峰,则将农业产业做到了“极致”:一条含育种、种植、稻米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从他的稻田、加工厂延伸开……

复盘赫山区这场“改革试点”,从起初的进退维谷,到鼓起勇气先行先试寻找突破口;从5村试点探索,到点面结合逐步完善,再到全域铺开;从村民观望、怀疑,甚至抵触,到积极主动,甚至争着、抢着要改革……

赫山区农业现代化改革走出了深水区,而他们的目标,是在2023至2030年间,在全区新建或提质改造52.25万亩农田。

接下来,赫山城投将如何筑牢乡村振兴的“耕”基?

对此,黄召龙有着深度的考量:“一是争取项目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二是以争取上级补助为目标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申报;三是与镇村有机结合,寻找赫山区经营主体,共同实施土地流转,保障项目区域范围内的租金溢价收入;四是与我区经营主体或者引进其他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有效联合,打造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这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前行之路。五月的赫山区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我们的希望,在田野上。

走进益阳市赫山区,这个半山半半田的洞庭鱼米乡,立足粮食生产,立足农业现代化,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生产力得到释放,生产要素得到合理调配,为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试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乡镇振兴应该如何做?赫山区提供了一种思路……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斌 陈杰

编辑:文婷婷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749/67/1268391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