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益阳高新区专场活动在海棠学校开讲。
红网时刻益阳5月23日讯(记者 刘慧婷 实习记者 曲澜 通讯员 罗骑 肖伟安)5月23日,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益阳高新区专场活动在海棠学校开讲。本次活动邀请到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松作题为《新时代山乡巨变——从生活到小说》专题讲座。益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晓跃出席并致辞。
益阳高新区是一片热气腾腾、发展势头强劲的土地,依托立波文化金字招牌,成为了中国作协在益系列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清溪村也成为了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邀请到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松作题为《新时代山乡巨变——从生活到小说》专题讲座。
值此之际,高新区也乘势而上,继续深入开展“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系列活动”,邀请文学名家来到校园、社区,深入基层,为大家送上“文学公开课”,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热情,以文学之力赋予乡村振兴新动能。“周立波先生给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活动伊始,王松也对益阳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氛围给予了肯定。
在活动现场,益阳市作家协会作家代表,新华书店、志溪诗社等文学爱好者代表,海棠学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文学开展探讨。王松结合自身多年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经验,向大家分享了生活与小说创作之间的连接点。“走入基层,我们创作时要把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深入基层,只有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温度,才能激起创作欲望。”
活动现场作家王松送出十本个人作品。
在王松看来,创作还与地域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必然关系。“作品的价值在于不可取代,就像世界上没有同样两个相同的胎记一样,我们的作品也有着自己的‘胎记’,要如果一个益阳的本土作家能找到益阳文化‘胎记’并进行创作,那这就是无可替代的。”
如何激发当代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提高其文学创作水平?如何怎么准备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是否有一些推荐阅读的书籍?……在互动环节,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以最贴近生活的话语,王松就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开展解答,大家纷纷提出了在文学创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81岁的文学爱好者向作家王松提出写作相关问题。
一位81岁的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有着极大痴迷,70岁开始,花费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几部小说,但困惑于作品的推广。王松用自己的个人经历为其作出解答,给文学爱好者给予了极大地肯定,引发大家的共鸣。
“如果想要走向文学之路,一定要多读书,多进行积累,只有把自己的羽毛丰富起来,才能走向未来的路。”王松还给在场的学生提出建议。
海棠学校学生代表诗朗诵《理想起航》。
“通过王松老师的介绍我也了解了跟多的写作方法在我们寻找灵感的时候可以多出去采风、看自然的风景甚至了解一些名人名事,并将这些东西运用到写作中,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提高。”通过这堂公开课,海棠学校八年级学生胡娟有了新的收获与方向。
李晓跃表示,在王松老师的精彩讲课中,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悟文学的真谛,还能获得启迪,开阔视野。希望益阳以这次文学公开课为契机,掀起文学的热潮,营造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出像周立波、王松老师一样优秀的人民作家,培养出更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栋梁之材。
活动现场,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社联部共同发起“育才图书室”工程,向益阳市10所中小学校捐赠图书。
王松,是中国作协第八、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协原副主席,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创作一级。
中篇小说代表作《双驴记》《红汞》《红骆驼》等,长篇小说代表作《烟火》《暖夏》《热雪》等。出版长篇小说单行本及个人作品集数十种。
作品曾在国内获各种文学奖项。2021年,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授予“优秀作家贡献奖”,中篇小说《红骆驼》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部分作品译介到海外,有作品改编成影视剧。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刘慧婷 曲澜 罗骑 肖伟安
编辑:岳敬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749/67/1268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