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乡当“馆员”,搬点文物进粮仓 | 村里的新七十二行③

编者按: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行农事。欲知山乡新巨变,且看益阳新农人。今起,红网时刻记者带您走遍益阳,探访村里的“新七十二行”——

夏红英与摆满老物件的“洞庭粮仓。”

红网时刻 实习记者 曲澜 赵佳妮 记者 田伶 赫山区融媒体中心 丁洁冰 杨乐 益阳报道

“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属于我们湖南的,我要带回去”。搬新家,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为老物件搬家的,却不多见。

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的黄勇、夏红英夫妇正为了将带有湖湘特色的老物件搬进废弃的老粮站忙上忙下,这个新家有一个响亮又好听的名字——洞庭粮仓。

出生于70年代的黄勇、夏红英夫妇是八字哨镇一对有名的工匠夫妇,过去从事雕塑行业的20多年里,他们在各地作业时常常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中,遇见了不少被遗弃在老房子里的老物件。

粮票、土契等文物。

“洞庭粮仓”内展出的富有年代感的收音机。

旧轿子、老锥纺、泛黄的土契、晕了墨的文献,每一件老物件背后,夏红英都看得到故事,“我收到过缝纫机,小时候就妈妈靠缝纫机养活我们一家,所以说我一看到缝纫机,就会想到妈妈当年在那里缝缝补补,给人家做衣服,贴补家用的一些场景”。

看见老乡家里那些饱经风霜被随意搁置风吹日晒的老物件,夫妻俩对老物件以及背后多彩的曾经有了强烈的保护欲,一种“不务正业”的念头也在脑海中萌生、扎根——给老物件们“安个家”。

2019年回家探亲的黄勇、夏红英夫妇就将雕塑厂搬回八字哨镇彻底扎了根。但如何将这些年收集的5000余件文物排列好、安置好,是个不小的问题。

老粮站复原微观景雕。

“要是有个地方安顿老物件就好了”,看着老家旁边的老粮仓,儿时那些关于交粮、储粮、晒粮的画面就像电影般在夏红英脑海中闪过,充斥着回忆的味道。于是她打起来了这块“宝地”的主意,老粮仓本身就充满历史的痕迹,在老粮仓放上老物件再合适不过。

2022年4月,黄勇、夏红英夫妇立马动身,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拖回来了17车文物,将这些湖湘文化老物件被逐一搬回八字哨镇。

收拾杂物、清除淤泥、按乡村发展脉络和建设历程做好陈列方案,再利用自带的雕塑“Buff”设计系列雕塑和过往事件微观缩影,一个微型“展览馆”渐渐成型。

“洞庭粮仓”外景。

考虑到益阳本身地处洞庭,展览馆又是依托老粮仓搭建而起,夏红英就为他起了个兼具故事与特色的名字——洞庭粮仓。

“洞庭粮仓”的搭建过程,不仅仅是一座“展览馆”的成立,更是一代人回忆的“复盘会”。夏红英很自豪,“在做陈列的时候,过程非常有意思,参与建设的一部分人,百分之九十都是我们本地人参与的。”

“老粮仓”换“新生”不仅仅是里面展出的东西新,作为雕塑手艺人,夏红英为“洞庭粮仓”赋予了新的意义,现在的“洞庭粮仓”不仅可以好看又好玩。

夏红英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进行雕塑制作指导。

除了参观老物件,欣赏微景观,还可以体验雕塑制作。夏红英希望“洞庭粮仓”不仅仅是展出物件,更是纪念历史、传承手艺。“如果愿意学习雕塑的青年人,我很愿意做辅导、做培训,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创作者。”

说起对未来的规划,夏红英充满期待“下一步我想把赫山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拢在一起。我们要将洞庭粮仓打造为研学、游学、体验、展示、展览的聚合空间,它不仅是粮仓,更是我们的精神粮仓。”

相关链接:

本乡人外乡人 都是田间“创业人” | 村里的新七十二行①

我是“网约”老司机,“滴滴”一声就下田|村里的新七十二行②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曲澜 赵佳妮 田 伶 丁洁冰 杨乐

编辑:田伶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646741/65/1288526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