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致曾三
作者│陈劲松
诵读者│高德文
读你的名字,平凡,普通,如毫不起眼的邻人,像湖湘大地上葳蕤又寻常可见的庄稼。
黑暗如煤,浓稠得令人窒息。
但,漆黑的煤块总深藏着灼热的火。
再深重的黑暗,也会被跳动的火,一语道破。
你就是那粒不屈的火,跳动在近百年前的中国。那星星般的火,微弱,却能把热血点着。
参加学生运动,办《雷声报》,让每一个字,都生长出雷声。
让隐隐的春雷,在尘封的大地上滚动,在一个个沉默的 胸腔中,激荡起潮音。
1930年,赴上海学习无线电技术,你用悄然的电波,传递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第一次,你让中央红军与中共中央完成了联络。
你让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完成了同频共振。
环境艰难,生活困顿,你恪守誓言,分担着祖国的兴亡。
你轻轻地敲击着,指尖流淌着澎湃的大河,让潜流般的
电波,托起干净的晨曦。
风雨已歇,你已从时光里,抽身而去,但你和你指尖的
电波,将会被历史铭记。
曾 三(1906—1990 )
原名曾海云,赫山区新市渡镇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无线电通信事业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
1925年春,曾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1930年5月,曾三被委派到上海参加党的第一期无线电培训班。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上海,为了安全起见,曾 三和伍云甫租住在一对夫妇家里。培训班学习条件非常艰 苦,设备也很简陋。学习用具只有一个电键、一个蜂鸣器、 一块干电池,再加上几个拍纸簿和两支铅笔。而生活上经 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在曾三看来,这些对于一个共产党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最难的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更 好地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尽快学好无线电技术。
端午节那天,他们没米下锅,被房东问及时只好假意回答说去朋友家吃饭,而实际上,出门的他们最终只能当了一件衣服才买了一碗阳春面充饥……
在这样极度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曾三等人从不觉得苦,反而以苦为乐,一方面与敌人斗智斗勇摆脱其追踪和搜查,一方面克服环境和身心的困苦,潜心学习,最终不仅学会了收发报技术,还学习了收发报机的制作。
1931年3月,学会了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曾三回到苏区,组建电台,为战斗情报的收集和传递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三晚年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对众儿女说道:“生于 伟大时代,分担天下兴亡,七五蹉跄有愧,应争晩节无伤。" 这是他一生都在为之实践的一段话,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条家训。
(陈劲松: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益阳市政协
编辑:曾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