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阳区:“三着力”推动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试点

编者按:延续去年广受好评的“典亮资规”耕地保护专栏,结合6·25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即日起,局微信公众号将集中发布一批益阳市耕地保护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传统农耕文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我市在耕地保护领域探索出的有效路径、创新模式和显著成效,大家敬请关注!

资阳区:“三着力”推动构建

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试点

基本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相关要求,资阳区立足区域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将迎风桥镇迎风桥村“山水林田果综合体”项目作为试点,以“三着力”探索构建“汛旱并防+耕地置换+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模式。

1022资阳区:落实耕地“两非”整治,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整治后种植的水稻.png

该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351.96亩,苗木种植业为传统产业,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550余亩。但近年来,受苗木价格影响,苗木种植业逐渐式微。试点项目区原为坡耕地改种苗木荒废地块,因水系淤塞、机耕道缺失等原因,土地利用率不足30%。

具体做法:

着力推动汛旱并防工程,提升耕地质量

试点项目以汛旱并防工程为载体,通过“三恢复一提升”,改善灌溉水源条件,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利设施较好的具备耕作条件的地块整理恢复为耕地。恢复耕地功能。投资202万元,平整土地151.5亩,新增耕地146亩,耕地恢复率达96.3%。恢复灌排体系。新修、整修农渠1385.55米,串联周边山塘水库,构建“渠-塘-田”一体化灌溉网络,抗旱保灌能力提升50%。恢复生产条件。新建机耕路1231.81米,打通农机作业“最后一公里”,耕种效率提高40%。提升防灾能力。通过沟渠疏浚、坡面整治,项目区达到防洪排涝标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试点项目预计今年8月底全面竣工收官。

微信图片_20250723152945.jpg

着力推动产业融合,激活土地潜力

立体布局。创新“因地赋形、以地兴业”模式,坡度>15°区域,种植猕猴桃等高附加值经济林;坡度<15°区域,发展“稻+菜”轮作,形成“山顶林果、山腰旱作、山脚粮田”的立体农业格局。链条延伸。引入“粮食+”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亩均产值预计提升3000元左右。生态增值。保留周边部分林地作为生态缓冲带,构建“林田共生”系统,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以耕地园地林地置换优化空间布局,形成耕地保护与防灾减灾“双赢”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723153156.jpg

着力推动多维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高位统筹协调。成立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改、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等多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专班,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系连通、产业扶持等政策资源。强化项目支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机制,加快项目储备。2024年已储备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储备项目4个,预计新增耕地500亩。突出科技赋能。运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建立耕地“恢复-置换-管护”全周期数字化台账,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广泛群众参与。坚持“村民议事+利益共享”,通过召开屋场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征求建议,拟建立“耕地入股+保底分红”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为留守老人增收务工费。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者:资阳区局

编辑:田伶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