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益阳市赫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样,种类异彩纷呈。日前,红网时刻记者将镜头对准赫山区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非遗的过去、现在,关注非遗的未来,并推出《赫山记忆·非遗》系列报道,感受匠人不变的初心。
相关链接: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益阳报道
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是最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艺绣花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宝桥。
胡宝桥是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艺绣花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15岁起师从其母学习手工艺绣花鞋制作技艺,四十多年来,查阅了大量关于鞋履文化的书籍,对手工艺绣花鞋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研究创新从未间断。
小小绣履 内有大乾坤
“做鞋比做衣服难。”胡宝桥向记者介绍,一双普通的绣花鞋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需一个熟手制作7到10天。“从打袼褙到剪样、刻底刻帮,然后粘面、刺绣,鞋底包边……鞋不差分衣不差寸,衣服尺寸稍微差点看不太出来,鞋大一点脚就挂不住,小一点就感觉挤脚。”
鞋盒里是摆得整整齐齐的制鞋部件。
胡宝桥制作的绣花鞋不但数量多,而且精美异常。生肖鞋、飞禽走兽鞋、花鸟鱼虫鞋,个个活活蹦乱跳。各种颜色的布料、绸缎散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令人眼花缭乱。她做的虎头鞋、兔头鞋、戏装鞋、少数民族鞋、尖口鞋等,基本上脱离了老式做法,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装饰手法。刺绣、贴补、镶嵌、钉金、镂空、缀珠等现代时尚的装饰出现在传统的绣花鞋上,为一只只绣花鞋平添了几分秀丽。
12生肖周岁长尾鞋中的“狗鞋”。
“每做好一双绣花鞋,我就有一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震颤,对它们,我爱不释手。”胡宝桥说,她做的最小的绣花鞋仅有一颗黄豆大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袖珍版的绣花鞋用薄薄的软缎作面,双层底,每层底都滚有边口,用最小的绣花针,又用比头发还细的丝线来创作,鞋面绣着一株淡雅的水草花和一朵怒放的菊花。最大的鞋名为“龙鞋”,总长达4.36米,鞋内可以坐下20多个小孩,这是胡宝桥花费一年多的时间与心血制成的。
胡宝桥精心制作的“凤鞋”。
精湛的绣花鞋制作技艺为胡宝桥赢得了很多荣誉。2003年长沙第二届沐林杯手工比赛荣获一等奖(绣花鞋)、中国第五届城运会捐献绣鞋作品荣获“中国鞋王”称号、湖南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大赛荣获银奖(手工绣鼠鞋)、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湖南博览会荣获优秀奖……
手艺人的创新与思变
胡宝桥从1992年开始12生肖周岁长尾鞋的研究设计。她经过多次反复画图修改,将平面设计转为立体设计,到2006年终于将十二生肖鞋设计全部完成并制作成型,打破了几百年来手工儿童布鞋只有“虎头鞋”的单一局面,丰富了传统手工艺绣花鞋的品种,为鞋文化增添了新的素材,并且在制作、针法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胡宝桥将不同颜色的鞋摆成奥运五环。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人无不振奋。心情激动的胡宝桥将几十年设计制作的绣花鞋整理、完善,把各种样式的鞋摆成奥运图形、标语、口号,引发了社会与媒体的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当时省、市两级领导的肯定与鼓励。
在全国奥运火炬手选拔中,胡宝桥与儿子一同入选,成为北京奥运会两万多名火炬手中唯一一对母子火炬手。此后,她又花了整整七年时间缝制了2008双绣花鞋,献给了北京奥运会。
在全国奥运火炬手选拔中,胡宝桥(中)与儿子一同入选。
在奥运会吉祥物出炉后,胡宝桥马上用手中的彩线创作了福娃系列鞋。因2008年是农历鼠年,胡宝桥还把中国民间故事“老鼠嫁女”搬上了绣花鞋,108只形态各异的老鼠充分体现了国泰民安、丰收喜庆的主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胡宝桥积极参加抗疫行动,除了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她还创作多款作品支持抗疫。如作品《辟邪》《虎杀鼠毒》等。此外,她还用手工绣花鞋摆出了“众志成城”“ 同心协力,抗击疫情”“英雄城市”“英雄回家”“走,我要回家”等暖心横幅,并已投入省、市非遗在行动战疫作品中,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
非遗传承路漫漫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饰面料更新换代在不断加速。由于绣花鞋学习周期长,劳心费力强度大,青年人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所以这项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目前国内传承人也凤毛麟角。
胡宝桥制作的绣花鞋不但数量多,而且精美异常。
胡宝桥说,做绣花鞋一开始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的推动。随着自己越做越好,越钻越深,她越发觉得自己对绣花鞋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对于自家独门绝学的将来,胡宝桥还是忧心忡忡的。
“目前我的这个做绣花鞋的手艺已经是市级非遗项目了,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但传承依然是个问题。”胡宝桥说,现在的年轻人钉扣子、剪裤边都不会,更别说繁琐复杂的绣花鞋,加上做鞋并不挣钱,更加没人愿意学。自己身体不大好,做鞋比以前少多了,还是希望能有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手艺人的手。
2019年7月,为了支持残疾人创业,胡宝桥赴张家界旦旦有限公司传授几名残疾人手工绣花鞋制作技艺。她将工艺流程、制鞋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她们,期间不辞辛劳往返数次。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几名徒弟不负众望,制作出了工艺绣花鞋成品,顺利出师。
由于绣花鞋这种民族非遗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通过大专院校开设非遗课程,对推广绣花鞋制作技艺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今年9月,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与创新资源库》的建设中,胡宝桥为《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课程拍摄了手工编结(中国结、纽扣结、手链结等各种绳结)与手工艺品绣花鞋(方口鞋、三寸金莲趐趐拖鞋)的制作视频几十条,并被收纳到项目七(制作手工艺)的子任务中,目前,资源库作为服装专业的必修课程,每年约开课10个班级,预计每年传承人数约300人。
为绣花鞋再多做一点事情,再多一点,这就是这位62岁手工艺绣花鞋传承人的全部期望。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编辑:刘丽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12/17/871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