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赫山记忆·非遗② | 熊氏皮鼓:匠心守望 鼓音传百年

编者按:益阳市赫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样,种类异彩纷呈。日前,红网时刻记者将镜头对准赫山区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非遗的过去、现在,关注非遗的未来,并推出《赫山记忆·非遗》系列报道,感受匠人不变的初心。

相关链接:

赫山记忆·非遗① | 朱氏纸影:方寸之间塑造光影传奇

红网时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皮尉人 益阳报道

12月的益阳,气温渐渐维持在10℃上下。这天,天空放了点晴,原本灰蒙蒙的村子变得有些亮堂。吃罢午饭,63岁的制鼓匠人熊新年搓了搓手,又在院子里忙活起来。

削皮、打孔、穿绳、蒙鼓面……手指跃动间,老人一家与鼓的故事娓娓叙来。

守望·制鼓技艺传百年

熊新年是熊氏牛皮鼓第五代传承人,熊氏牛皮鼓发祥于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原益阳县石笋乡)马头村,有据可考的传承历史已有100多年。据熊氏家谱记载,在清同治年间,熊新年的曾祖熊时哲便是依靠制鼓这门技艺养家糊口,这门手艺由此代代传承。

5.jpg

熊新年的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皮鼓。

手工牛皮鼓是花鼓戏、农村红白喜事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乐器,它的制作选料考究、工艺复杂、制作精良,经得起敲打,正常使用可达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雨落,打起一样音。”短短20字的制鼓歌,里头蕴藏的诀窍,却是制鼓人一生的心血。

7.jpg

从原木到鼓腔,从牛皮到鼓皮,制鼓需要50多道工序。

熊新年于1978年正式随父亲熊涛云学习牛皮鼓制作,这一做就是40多年。由于工艺精湛、经久耐用,熊氏牛皮鼓享誉一方,成为益阳的“老字号”。

熊新年制鼓有“三绝”:一绝为削皮,他削制的皮子厚薄均匀,用来制鼓经久耐用,且敲击起来声音纯正。二绝为蒙鼓,把牛皮固定在鼓桶上,用专用工具将牛皮拉伸定型,并用木棒反复敲打,让鼓皮蒙紧,这样做出来的鼓才会声音浑厚,更加有穿透力。三绝为竹钉,每颗竹钉都经过13刀,用特殊手法刻制,不生虫、不变形,很有南方特色。

6.jpg

熊新年的父亲熊涛云制作的一个皮鼓,上书“益阳县石笋乡马头村鼓司熊涛云琢”,虽然已经使用了50多年,但鼓声仍然纯正。

“牛皮刮完后,再用千斤顶压住,以前做的时候都是用木质的原始工具,现在有千斤顶就方便多了。等压完后它的弹性没那么大,晴天时再拿去晒,干了就可以绷鼓面了。”熊新年介绍说,虽然有了机械可以替代一部分制作流程,但整套流程做下来,所花的气力也不小。

8.jpg

熊新年拿着木槌试音。

熊新年在益阳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985年白鹿寺1.2米的大鼓、2000年碧云峰雷音寺1米的大鼓。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但两面大鼓现在敲上去仍然鼓声雄宏、威震四方。

熊氏牛皮鼓多次参加各地民间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并入选益阳市非遗项目名录。

传承·鼓韵悠长谱新篇

打有记忆起,熊卫国对鼓就不陌生。父亲熊新年做鼓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看着。没有刻意去学,但从小耳濡目染,那些制鼓步骤早就印在了心里。

即便掌握了一点制鼓技艺,成年后,熊卫国并没有像父亲一样一开始就以制鼓为生。他碰上鼓市萧条,“做鼓的人很少,大家不觉得做皮鼓是一门职业。”

10.jpg

刮好的皮子还要画取样的墨线,平铺晒干备用。

2005年大学毕业后,熊卫国选择了在广东工作。也许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驱使和文化责任,2011年,在外打拼了几年的熊卫国决定返乡帮着父亲制鼓和销售,成为熊氏牛皮鼓第六代传人。

经历了制鼓行业的跌宕起伏,熊新年深刻体会了手工鼓在夹缝中生存的举步维艰。因此,一开始他并不赞同儿子回乡做鼓。

但熊卫国不顾家人反对,父亲慢慢老了,做鼓变得力不从心,他认为熊氏牛皮鼓是一门老手艺,记录着祖辈们的奋斗史,不能失传了。“我有责任,也有信心,能够把它传承下去。”

9.jpg

反复敲打试音。

“做鼓看似很简单,其实做起来挺难的!”十年的沉淀和历练,让熊卫国对传统制鼓技艺有着更深的理解。

2.jpg

熊卫国使用特制的弯刀反复刨削脂肪层和内层皮。

制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需精益求精。他们选用的是三年以上的公水牛皮,因为水牛皮韧性好。而且做鼓的牛皮越老越好,这样鼓皮才经得起敲打,保存得好可用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

鼓的制作最重要的是制皮。鲜牛皮先要经过削皮、切割、晾晒、浸泡、打孔、刮松等工序处理,这一环节最考验技术和功力。牛皮太厚,制出的鼓声音不好;牛皮太薄,鼓就容易破。因此,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牛皮处理干净后,要根据鼓的大小固定成型,之后晒干。如果是风高物燥的晴好天气,一天就可以把皮晒干。晒干之后悬挂于室内阴凉处晾着,一般要放置三个月以上,才能用来制鼓。这样制作出来的牛皮鼓,才不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变形变软。

1.jpg

裁好的鼓皮边沿要打穿十几个孔,以便穿绳。

熊氏牛皮鼓,种类繁多,规格不等。或许是在这方面有些天赋,跟着父亲学习了一年,熊卫国很快就掌握了制鼓的所有要领。

现在,熊卫国的家和他的工作间已经彻底融合在了一起,一楼的几个房间都是他做鼓不同工序的操作间。院子和屋内摆满了牛皮、半成品或刚制作好的鼓。

4.jpg

每楔进一块硬木木楔,绷皮下拽的拉力便增进一层。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熊卫国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不断改进。他在原有粗腰筒形鼓的基础上,增加了脚盆鼓、儿童鼓、艺术鼓等品种。并按照古法制鼓程序,开发了真皮凳等一系列新产品。各种造型的凳子既是乐器,又是家具,还是艺术品,每年都有大量客户上门定制。

未标题-1.jpg

熊卫国注册了“鼓美人”的商标。

为了走品牌发展之路,熊卫国注册了“鼓美人”的商标。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研发的一款吧台凳申请了专利。每次客户来提货,看到产品实物后都非常满意,好口碑为熊氏牛皮鼓赢得了更多的订单。

2019年,天意木国景区联系上熊卫国,准备订制一个直径2.08米的大鼓。熊卫国与父亲两人耗时3个月,制作的这个名为“三湘第一鼓”的皮鼓凭借着精致考究的造型、激越雄壮的鼓声,在10月份的天意木国周年庆上惊艳了众人。

3.jpg

熊新年在给鼓面穿绳。

现在父子俩一个抓生产,一个抓销售,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年产量由原来的100多只增加到3000多只。产品开始走出湖南,远销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目前,熊氏牛皮鼓正在积极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信这门古老的手艺,能够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皮尉人

编辑:刘志雄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12/11/869806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