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薇”观察① | 看赫山明油纸伞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编者按:世代相承,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性。而今,更要让非遗“活”起来,传承过去,连接未来。在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赫山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策划指导,红网益阳站联合赫山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非遗“薇”观察》系列,请和红网时刻记者雨薇一起走进益阳赫山的非遗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612232454.marked.jpg

各式手工制成的明油纸伞。

微信图片_20200612232450.marked.jpg

当地制作伞骨的手艺人正在手工钻孔。

微信图片_20200612232244.marked.jpg

益阳明油纸伞第十二代传人曹正新制作间摆放的明油纸伞。

红网时刻记者 刘慧婷 实习记者 邓雨薇 通讯员 肖萍 李正华 益阳报道

烟雨朦胧时,丁香一样的妙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中小巷里漫步。这是戴望舒笔下之美。山水人景皆有故事,妙龄女子手握的油纸伞还有另一个故事。

这把伞还握在了益阳人手里。

益阳明油纸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处洞庭湖西南沿资水尾闾的原益阳县、现赫山区民间传统特产。依山面湖而居的益阳先民就地取材,采用山脚、河边、湖畔遍地而生的楠竹、水竹、松木、桑树皮等做成伞骨、伞把、伞托与皮纸,又采下油桐树上的桐籽熬出桐油,经过七十多道工序,制作成挡雨遮风的传统雨具,称之为“油纸伞”“桐油伞”“纸花伞”,因桐油油到伞上干后透明,又称之为“明油纸伞”。

益阳明油纸伞极具文化张力和人文内涵。如“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多子多福”“节节高升”的寓意,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用传统方法纯手工制作的益阳明油纸伞,深深地烙上了农耕文明的文化记忆,特色鲜明,古朴而又轻巧,加上桐油底下绘着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花纹,富有艺术价值,给人审美的愉悦。

据《益阳县志》记载:唐宋时境内就有制伞作坊,“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内伞业兴旺”,县城对河的三里桥几乎家家做伞,一里多长的麻石小街有上百家伞铺、伞坊。“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是当时益阳明油纸伞的真实写照。人们称赞益阳明油纸伞“收拢来像一支彩色的蜡烛,展开像一轮迷人的圆月”。

历史的瑰宝,需要传承。如今,文化的延续已到了益阳明油纸伞第十二代传人曹正新的手里。出于对明油纸伞的喜爱,三十余年时间,曹正新和妻子一心扎在明油纸伞的手工制作。

从传统的明油纸伞,曹正新在继承家传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蜡染、扎染、烙画(栖影)、刺绣、字画……融合多种传统文化技艺,在明油纸伞上一一映现。在材质上,除了油纸,还更新了绸、绢的用料,便于刺绣。在规格上,提供定制功能,大至5米小至10厘米的手工制作皆有。

选竹伐竹制伞骨、蒸煮曝晒做伞撑,到钻孔连线上伞把、切纸绘画粉桐油。制作是手工的,工具是自制发明的,明油纸伞的根根伞骨里透露着的,都是手工人的智慧。同时,经过传承人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把明油纸伞发展下去,我的儿子曹军重回家乡,作为第十三代继承人,正在努力学习掌握全套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明油纸伞的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也希望将明油纸伞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能走进每个人的生活里,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曹正新一直坚持的信念。

小巷里丁香一样的姑娘还在撑着油纸伞独自摇晃,巷外的传承人正手指翻飞,动作麻利,让各式油纸伞逐步成型。配合各类传统文化技艺,诗情画意现于伞面,落人心里。这把伞的故事,还是非遗传承人的人生,是明油纸伞百年来不断传承创新的故事,是曹正新家族不惧艰辛努力传承油纸伞的印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慧婷 邓雨薇 肖萍 李正华

编辑:钟浩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20/06/12/737132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益阳高新
  • 益阳市场监管
  • 要闻
  • 益阳新闻
  • 红直播
  • 市直
  • 园区
  • 新闻H5
  • 视听
  • 公示公告
  • 专题
  • 图片
  • 益阳教育
  • 医卫
  • 重要新闻
  • 益阳综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益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