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村向上,天天向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进程中,资江河畔,银城大地,一大批村庄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地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村村向上》系列报道,聚焦益阳新时代“山乡巨变”中村与人的故事。看一座座村庄的坚守与向上,如何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富民村的农产品展销点。
雨后的红薯地需要“控旺”。
红网时刻 实习记者 刘志雄 记者 刘丽 通讯员 廖澄铖
最近总是下雨,聂长安的眉头都快皱出了纹。身为安化富民村的村委委员,他不得不提防着可能发生的山洪和山体滑坡,但更让他愁的是,乡亲们种的400多亩红薯,能否在这个雨季保住产量和品质,他的努力,能否让富民村的乡亲们赚得更多。
这两年基础建设的完善,让富民村不再太担心地质灾害的影响。但红薯怕涝,村里不少人,可就靠着红薯来致富。
譬如聂长安,返乡创业后,他的大半身家都在他牵头成立的巧姑生态农业公司(以下简称巧姑)里,公司以红薯深加工为主要产品。村里的红薯万一遭灾,农户没有收成,巧姑的原材料就无法保证,在巧姑上班的二十几号人工资难保。
还好,富民村多的是种了几十年红薯的老农。村里的砂质土和红壤也颇为适合红薯生长,应对得当,红薯产量影响不大,只是人更累些。
聂长安(左)到农户家中收购红薯。
“现在最愁的还是市场。”聂长安说,哪怕现在巧姑生产的红薯片等产品供不应求。“我们目前的产量还是太小了,给乡亲们带来的红利也还有限。”
富民村曾经采砂盛行,2017年为保护环境全产业退出后,富民村需要条能脱贫致富的路子。
时逢安化县委组织部的谭瑞带队驻村扶贫,他需要为富民村找到精准扶贫的点,并巩固往年的扶贫成效。
“首先考虑的是可行性,是成本和风险。”谭瑞回忆说,淘汰掉以往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后,当地便只剩了农产业有点基础。几经考察,几经思索,富民村决定重拾锄头,架起加工线,以红薯深加工食品为拳头产品,兼顾其他农产品、中药材、茶叶等种植、加工、销售。“要把高附加值留在村里。”谭瑞说,“一产业交给农户,二产业交给村集体。”
以前种红薯,对许多村民而言只是不浪费地,也不想着能赚钱,巧姑成立后,红薯每百斤能卖55元。联合多家合作社,收购村民农产品,提供工作岗位,朴实的村民们对富民村现状已经颇为满意。
谭瑞(车上)帮村民转运红薯。
但聂长安不满足,谭瑞也不满足。在他们看来,20万吨的红薯加工,45万的产值,相对富民村仍然是小了些,巧姑的产品,也需要往更多元化去发展,产量需要进一步扩大。富民村不能仅解决温饱。
从原材料控制到生产工艺标准化,产品的品质有聂长安的妻子罗云去保障,他要去寻找销路。而且今年巧姑将视线瞄到了梅山文化,联手安化境内的优势农产品牌和企业,合力打造了“换茶”系列茶点产品。
扩产能需要提前准备的销路,新产品系列需要开发的市场,压力都压在了聂长安、谭瑞等人身上。
“换茶”茶点盒及茶点。
好在芙蓉兴盛小超及“兴盛优选”已与巧姑达成协议,聂长安的几次山东行也不仅带来新的产品理念,更得到了一条稳定的销售渠道正待签约。7月初又传来消息,巧姑的“换茶不是茶”作品成功通过第一届“马栏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初评。
似是雨过天晴,聂长安眉间的纹终是松了些,手巧的巧姑已拉着富民村踏上了富民路,驻村的扶贫队也有了将来离开的底气。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刘志雄
本文为益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content/2019/07/11/570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