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名家大V清溪行:在“文学之乡”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2025-11-23 21:40:51 字号:

名家大V清溪行:在“文学之乡”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图片1.marked.png

俯瞰清溪村。

相关链接:直播回放 | 名家大V清溪行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3日益阳讯(记者 姚宇超 赵佳妮 实习生 张志成 陈泽林)初冬的益阳清溪村,层林尽染与书香漫溢交织成独特的乡村景致。11月22日,国内十余位评论专家、网络大V、知名媒体人齐聚于此,在小桥流水与笔墨书香间,开启一场探寻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之旅。

沿着穿村而过的清溪蜿蜒前行,22家主题书屋如珍珠般散落两岸,这些由闲置农舍改造的文学空间,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当天,名家大V们先后走访了周立波故居、刘震云清溪书屋、王跃文清溪书屋,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触摸文学温度,在清溪儿童书会感受阅读活力。午后,在立波清溪书屋的座谈会上,思想的火花更为“清溪模式”的发展点亮方向。

微信图片_20251123191152_2200_1.marked.jpg

参观周立波故居。

书香清溪:文学基因的当代传承

清溪村的书香,始于周立波,盛于今时。作为行程的第一站,周立波故居无疑是这片文学沃土的精神原点。名家大V走进故居,屋内陈列着的手稿、旧物与各个版本的著作,清晰勾勒出周立波扎根乡土的创作轨迹。讲解员细致讲述着周立波当年返乡蹲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让在场者深刻体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

图片3.png

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

如果说周立波故居是文学根源的见证,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则展现了清溪村文学版图的延伸。馆内珍藏超8万余册签名版图书,涵盖了当代文学各领域的经典之作。名家大V们俯身翻阅着带有作者亲笔题字的著作,不时交流着读后感,指尖划过书页的触感,仿佛在与众多文学大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片4.png

书屋管理员向嘉宾介绍书屋情况。

清溪村的华丽转身,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2022年以来,清溪村建设运营起22家以周立波、王蒙、迟子建等国内知名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的书屋,形成全国唯一的当代著名作家或出版社冠名书屋群落。在作家书屋里,名家大V们或静坐品读,或与担任书屋管理员的村民交流,深切感受着文学融入日常的鲜活气息。

“清溪村是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这里不仅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还保留了优秀传统文化,即使在商业化浓厚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知名评论员王攀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知名评论员赵志疆则用“山清水秀书卷香”七个字概括此行感受:“文旅的核心是文化,清溪村就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畅销书作家吴茂盛对清溪村的发展模式尤为认可:“在快节奏的当下,清溪村让人们的生活慢了下来。这里不再只是以周立波IP为亮点,还打造了珍藏馆和22家作家书屋,把全国不少知名作家以多种形式引进村里。清溪模式是湖南‘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学赋能乡村发展的样本。”

诗人梦天岚从创作者视角给出评价:“清溪村作为文学之乡,充满诗意,这不仅是创作者的宝藏,更是对外传播的关键支点。希望更多人能透过文学触摸到清溪村的精神内核,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学力量与独特韵味。”

自媒体达人“沨沨说”表示:“周立波是清溪村的精神坐标,村民们对他的自豪与缅怀,是清溪村不变的文化根脉。如今,稻浪、荷香与特色作家书屋交相辉映,不仅是乡村面貌的蜕变,更是文化赋能乡村、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实践,彰显着乡村振兴中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42.4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旅游总收入达1431.63万元,同比增长12.28%。

图片5.marked.png

11月22日,“乡村振兴下的清溪模式”座谈会在立波清溪书屋举行。

碰撞思想:共绘乡村发展新蓝图

当天下午,立波清溪书屋前坪茶香袅袅,木质长桌旁,名家大V们围绕“乡村振兴下的清溪模式”畅所欲言,结合实地探访的感受,为清溪村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碰撞出诸多有价值的思路。

《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分享道:“时隔十年再到清溪,发现这里不只有文学,还有文旅。”他建议,清溪文旅内容可以更丰富,让游客以剧本杀、小作者体验等方式沉浸式感受文学魅力,比如设计《山乡巨变》场景体验,让大家化身书中角色,更直观地触摸历史与文学。

央视高级编辑、知名评论员郑根岭从资源拓展角度提出建议:“清溪村已有的22家书屋是很好的基础,可持续拓展更多主题,比如设立文学杂志书屋,开展海外华人文学交流,依托红网开展红辣椒评论活动,甚至举办网络视频大赛等。同时可拓宽合作渠道,深化文学与旅游的结合,关注地方文化和乡村文化人物,让交流更广泛深入。”

凤凰网政能亮总编辑高明勇则强调IP深挖的重要性:“可以借鉴绍兴挖掘鲁迅IP的经验,把周立波的个人经历与故乡情怀更紧密地融入乡村景致,让游客处处能感受到周立波的存在,让‘山乡巨变’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可在网络平台发起互动,让读者参与到经典作品的再创作中,增强文学传播的参与感。”

《湖南散文》执行主编方雪梅关注到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清溪村的文学清雅之气难能可贵,但村民如何靠文化致富值得思考。清溪村已经借文学立起来了,接下来可开发特色文创、推广当地特产、升级民宿体验,通过更多活动与普通市民建立深层联系,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有东西可消费。”

《湘江文艺》《文艺论坛》执行主编曹志辉则聚焦文学价值的延伸:“文学照亮了清溪村,要多多利用资源开设文学讲堂,邀请名家授课,培养更多文学爱好者,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价值。同时希望完善民宿等配套设施,让更多人能留下来体验文学的魅力。”

《文学天地》执行主编曾冬给出了具体的落地建议:“要解决留客难、消费低的问题,核心是深挖周立波IP价值,打造沉浸式文学体验场景,开发《山乡巨变》主题文创,升级餐饮住宿的乡土与文学特色,构建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让游客愿消费、能消费,进而带动村民增收。”

这场名家大V的清溪之行,既是一次文学与乡土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智慧与经验的集中汇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观察样本,清溪村在文学的滋养下,正不断书写着“山乡巨变”的新篇章。而此次活动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终将转化为推动清溪村发展的实际动力,让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主办,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承办。

来源:红网

作者:姚 宇超 赵佳妮 张志成 陈泽林

编辑:岳敬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