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湖垂钓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通讯员 刘雨欣 益阳报道
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12.4万亩湖水烟波浩渺。“以前靠水吃水是捕鱼,现在护水养水靠垂钓!”近日,沙堡洲村的标准化垂钓场内人声鼎沸,26个标准化钓台一字排开,遮阳棚下钓友们凝神挥竿,银鳞跃出水面溅起阵阵水花,岸边配套服务点、周边农家乐里村民忙得热火朝天。
谁能想到,昔日退捕渔民转型无门、水域资源闲置的“攻坚地”,如今已是游人如织的“黄金水岸”。沙堡洲村以垂钓场为支点,破解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命题,蹚出了一条生态赋能、业态创新、集体增收的共富路径。
沙堡洲村的前身是大通湖渔场,世代渔民依湖而居、以渔为业,湖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2016年,大湖水环境治理正式启动,退捕上岸成为守护生态的必然选择,也让习惯了“靠水吃水”的120余名渔民面临转型之考——“渔网收起了,生计怎么办?”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村“两委”亟待破解的难题。
面对转型困境,村“两委”没有盲目施策,而是立足村内池塘密布、水域广阔的天然优势,引导村民从“捕鱼人”向“养渔人”转变。经过几年探索,大闸蟹、小龙虾、生态鲜鱼等养殖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但分散养殖带来的销售难、闲置水域资源浪费等问题,仍让村集体经济“鼓不起劲”。

垂钓台。
“守着好水不能浪费,得找到让生态变现的好路子!”村“两委”分片走访农户、踏遍村内水域,在倾听民意、调研实情中寻找答案。
随着休闲旅游需求升级,生态垂钓、田园体验成了新热潮,沙堡洲村紧邻大通湖的生态优势、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正是发展垂钓产业的“天然资本”。村集体顺势而为,盘活光伏发电板下方闲置空间,整合零散水域,打造标准化垂钓场。循环水系统让水质常清,“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让鲫鱼、草鱼、白鲢等鱼类保持着野生的鲜醇口感,既守住了大通湖的生态底色,又为产业发展筑牢品质根基。
如今,清晨6时30分天刚微亮,大湖东岸的垂钓场便已迎来首批钓友,据统计,垂钓场工作日日均接待10余人次,国庆等节假日单日接待量超20人次,预计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6万余元。
垂钓场的吸引力远不止于垂钓本身。以垂钓为核心,村集体推动“单点优势”向“产业集群”升级,串起“钓、吃、住、购、游”全链条服务。管理房内,渔具租赁、茶水供应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周边农户依托养殖产业,推出全鱼宴、虾蟹宴等特色美食,让钓友们“钓有所获、食有所乐”。
在产业延伸上,村里重点探索“垂钓+”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整合村内2处3A级旅游景区、星级乡村旅游点、科普基地、潇湘健身步道等优质资源,将垂钓体验融入精品旅游线路,即将推出的“钓鱼+民宿住宿”“钓鱼+大闸蟹宴”联票,让游客既能挥竿戏鱼,又能漫步湖畔、品味水乡美食,沉浸式感受渔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游客正在垂钓。
“以前养鱼愁销路,现在村集体的垂钓场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垂钓场不仅收购农户未退养面积的水产品,更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管理人员、清障保洁、设施维护等岗位一年可带动40余人次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后,反哺乡村、惠及村民的脚步更有力,目前垂钓场周边道路拓宽工程正在加紧推进,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品质,种植紫云英打造高颜值打卡地,并计划在垂钓场旁设立特色农产品展销点,打造“乡村共富驿站”,集中销售大闸蟹、无烟腊鱼等本地特产,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以生态为根基,才能让发展有“底气”;以产业为纽带,才能让增收有“路径”;以集体为核心,才能让共富有“温度”。从“退捕上岸”的转型探索,到“垂钓兴村”的破局之路,沙堡洲村以“一水多用”的智慧,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村集体经济从“输血”转向“造血”。
如今的沙堡洲村,竿影映波、游人如织,标准化垂钓场不仅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地标,更成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践证明,只要找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村集体与村民利益的共赢点,就能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让水乡韵更浓、村民心更暖、共富路更长。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佳妮 刘雨欣
编辑:岳敬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55/54/15420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