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要求,益阳市以“百园之城”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老城区绿色空间不足、城乡结合部绿化品质较低、居民“停车难”“休闲难”等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通过高位统筹、精准施策、多元共治,推动城市小微空间从“零散碎片”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整治”向“长效提质”升级,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治理“益阳实践”。
谋定破局:坚持“四项原则”定向,“百园之城”起框架
益阳市始终以系统思维统筹小微空间整治,用“四项原则”锚定方向,确保整治工作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既“解民忧”又“利长远”。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将小微空间整治纳入城市更新全局,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益沅桃城镇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城管、规划、住建、城投、园林绿化等多部门联动,破解项目审批、土地置换、资金筹措等堵点,确保整治工作沿科学路径推进。坚持民生优先、问题导向,以居民“急难愁盼”为出发点,深入街道社区调研收集意见建议,精准锁定“停车难、走路难”“环境脏乱差”“休闲健身不足”“公共服务缺位”“社区管理薄弱”五大类问题,形成118个整治项目清单“销号推进”。坚持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以“见缝插绿、生态惠民”为路径,在整治中融入益阳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打造“一园一主题、一园一故事”的小微空间,避免“千园一面”。坚持多元共治、长效管养,构建“政府兜底保障+市场专业运作+市民深度参与”的管养体系,通过出台管理办法、引入市场化养护、推行“市民园长”制度,杜绝“重建轻管”。如今,“百园之城”框架已初步成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显著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5平方米,新增绿地30多万平方米,南岳宫等曾经的违建区变身精致游园,彻底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全面实现。
疏堵解痛:织密“停车+出行”网,让民生路“通又顺”
针对居民“停车难、走路难”的核心诉求,益阳市从“增泊位、优管理、畅道路”三方面发力,构建安全便捷的出行体系。在泊位扩容上,利用边角空地、地下空间新建或改建赫山南市场等14个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10544个,同时在小区周边施划道路公共停车位、出租车临时停靠位等特色车位;在智慧管理上,开发“益阳智慧出行APP”及智慧停车服务平台,完成中心城区62个路段、13个公共停车场共6300个泊位的智慧化升级,实现“车位查询、在线缴费、错时共享”,并出台《益阳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提供制度保障;在道路升级上,对龙洲路等43条主次干道盲道改造升级,新增盲道1130平方米,建设资江两岸公园、益阳大道等绿道71.87千米,打造“步行+骑行”网络。一系列举措让民生痛点得到有效缓解,重点区域停车效率提升40%,交通拥堵率下降30%,盲道升级、绿道贯通让步行与骑行环境更安全,“出门不堵、走路不颠”成为居民生活常态。
增绿提质:扫清“脏乱差”死角,绘就“推窗见绿”美景
以“消除环境死角、织密绿色网络”为目标,益阳市通过全域整治、见缝插绿、精细提质,为“百园之城”筑牢生态底色。在环境整治上,推行“机械化清扫+人工精细化捡拾”模式,清理社区卫生死角,将中心城区“多头管理”或“无头管理”的敞开式小区纳入环卫市场化作业,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小街小巷集中清理;在绿地建设上,结合城市更新与“三微”项目,新建和提质改造“口袋公园”70余个,新增绿地30多万平方米,同时提质改造梓山湖、滨江南北公园等大型公园,新建青龙洲、清溪河湿地公园等特色公园,形成“大公园+小游园”的绿地体系,目前建成区拥有各类公园绿地86个(含综合公园8个、游园59个),总面积达836.91公顷;在品质提升上,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对城区零星绿地微改造,引入多样化绿植,在口袋公园布局色彩绿地、生态公厕,确保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63%。目前,城区卫生死角基本“清零”,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现实;同步改造的50余处下水管网,彻底根治了资阳区、赫山区等老城区的内涝痼疾,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全龄友好: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微空间“暖又实”
围绕“15分钟品质生活圈”建设,益阳市推动小微空间从“单一绿化”向“功能复合”升级,重点满足全龄段居民需求。在健身休闲空间打造上,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与口袋公园建设,配套乒乓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增设20台乒乓球台、42套健身器材,利用高铁沿线零星地块建设体育公园,推行“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工程;在便民设施完善上,为马良社区等16个社区安装58套新式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新增路灯70基、清疏排水管道80252米、维修破损井盖113座,将环湖路公厕与景区执法用房升级为“品牌驿站”,内置沙发、饮水机、应急药箱等便民设施;在“一老一小”服务上,口袋公园增设适老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如紫竹路游园实现“儿童游乐+老人看护”功能),在益阳市第六中学附近建设“仁义礼智信”主题文苑游园,在赫山二小周边设置家长等候区,彰显全龄友好理念。目前,“15分钟健身圈、生活圈”覆盖率大幅提升,200余套适老适儿设施、健身器材投入使用,“国球进公园”等活动推动市民日均游园人次增长超3倍,小微空间真正成为“有温度、有功能”的民生阵地。
多元共治:激活“三方合力”,让微空间“管长久”
摒弃“政府单干”模式,构建“政府兜底、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确保小微空间整治成果长效惠民。在基层治理上,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互助服务,建立社区微信群发布政策提醒,依托“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活动设立公示牌,公开工作人员信息,拉近与市民距离;在摊贩管理上,按“科学划定、便民利民”原则,在中心城区规划13处集中经营疏导点、75处早夜市疏导点,在秀峰公园西门增设夜间跳蚤市场,为2600余位流动摊贩提供规范经营场所,同时支持万达等商业街区开展占道促销,累计办结备案129件,减免万达广场星空夜市占道费15.87万元;在管养机制上,出台《口袋公园管理养护指导意见》,明确市、区、街道三级责任,聘请49名“市民园长”负责日常巡查,招募志愿者参与管理,对市场化养护企业实行“季度评分、按效付费”考核。依托多元共治体系,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智慧城管平台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扫码监督”等数字化手段推动问题办结率达100%;10万余人次参与“我身边的口袋公园”活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社区凝聚力增强;市场化考核让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管养成本降低20%。
文脉铸魂:植入地域记忆,让微空间“有故事”
在整治过程中,益阳市深度融入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让小微空间成为传承城市记忆的“活载体”。在主题打造上,活用本地资源建设特色公园:依托旧观测设施打造气象科普公园,结合中医药文化建设百草园,打造竹山廉洁文化公园、双拥文化园、纺织文化公园、红军苑街心公园等,让30多万平方米绿地成为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街头课堂”;在命名征集上,邀请各界知名艺术家实地调研,开展新建口袋公园命名活动,“信义文化公园”“南岳宫游园”等名称贴合益阳历史底蕴,彰显地域特色。通过文化赋能,益阳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显著增强,小微空间不仅是休闲场所,更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的“精神地标”。(本文作者系益阳市城管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益阳市城管执法局
作者:黄建华
编辑:岳敬然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54/65/153675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