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煦秋阳下,巍巍雪峰山深处,耕地置换的园地里瓜果飘香;千里洞庭湖腹地,高标准建设的农田上稻浪起伏……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湖南省益阳市作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传统农业大市,以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特色路径,扛牢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以担当实干守护好“洞庭粮仓”。
聚焦目标强部署——
以上率下压实“责任链”,下好改革“先手棋”
“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全市计划总投资16.8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可新增耕地1.7万亩,提升耕地质量49万亩,完成耕地林地置换670亩。”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汛旱并防改革专班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毅表示。
在高规格组建专班方面,益阳市党政主要领导抓总、市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市农林水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推动政策共谋、资金共效、项目共建。
在高质量出台方案方面,益阳局明确工作目标、时间节点、机制构建要求,清单化、全流程抓实项目管理。
在高标准落实项目方面,益阳局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禀赋,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工作原则,落实7地8个项目的试点选址。
健全机制提实效——
部门协同构建“全闭环”,把稳改革“方向盘”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推进改革试点中聚焦部门联动不畅、规划信息不通、监管覆盖不全等痛点,创新构建‘四大机制’,有效化解各类问题。”益阳局耕保科科长谭学军介绍。
首先,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益阳局采取跨部门协同谋划的方式,实施汛旱并防、耕地保护等重大工程项目,研究解决试点工作重大事项,为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引。
其次,建立规划管控与信息共享机制。益阳局通过自然资源“一张图”,推进跨部门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构建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交通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协调机制。
再次,探索建立项目全流程云监管机制。益阳局依托铁塔哨兵系统,打造“小益小阳云耕保”模块,将8个试点项目的28个地块统一上图入库,做到“项目空间落图、建设过程跟踪、现场视频联控”一体化管理。
最后,探索建立跨区域有偿调剂机制。益阳局鼓励资源优势县(市、区)开展耕地保护目标异地代保。目前,安化县、桃江县向南县、沅江市统筹调剂耕地数量指标2000多亩,有效保障金塘冲水库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深入探索优示范——
齐抓共管打造“大耕保”,种好改革“试验田”
“我们坚持结果导向,突出工作模式的创新。如今的洞庭湖畔,万亩良田稻谷飘香,低效用地摇身变为了良田沃土。”益阳市南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友荣深有感慨。
一是探索汛旱并防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新模式。益阳局系统考量区域全要素需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农田灌溉与抗旱能力,优化耕地布局。例如,赫山区兰溪镇开展田水路林村居业全要素整治,新增耕地733.57亩,获评全国第三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
二是探索依托农村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推动丘岗山区有效恢复耕地新模式。例如,资阳区迎风桥镇探索“汛旱并防+耕地置换+产业发展”三位一体耕保模式,打造“渠—塘—田”一体化灌溉网络,新增耕地124亩。
三是探索汛旱并防与耕地园地林地置换相结合新模式。益阳局稳妥有序推进耕地与园地、林地置换。例如,安化县清塘铺镇创新“汛旱同治、耕林置换”机制,预计新增耕地(旱地)248.7亩,置换林地约60亩。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运营”模式,形成“政府投资建设—产业空间拓展—社会资本运营—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四是探索汛旱并防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新模式。益阳局优先将条件较好的耕地以及优质后备资源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小田改大田、散田变整田、旱地变水田”。例如,南县坚持规划、产业、资金、机制“四个协同”,新增耕地3200亩,旱地改造水田提质1800亩,耕地林地园地置换500亩。其中,该县的稻虾共养“一田三收”高效农业模式获评湖南省耕地保护十大创新案例。
五是探索汛旱并防与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相结合新模式。益阳局聚焦耕作层资源保护,推动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例如,安化县探索“管理办法+实施利用”双轮驱动,明确部门职责与建设单位主体责任,规范项目匹配、土壤存放、转运、再利用等全流程管理要求。
六是探索汛旱并防与农耕文化宣传相结合新模式。益阳局依托“小益小阳”田长制直播间打造可视化宣传平台,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益阳弹词全方位介绍试点工作,让观众在欣赏非遗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汛旱并防与耕地保护等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中擦亮‘为公避事平生耻’的本色,试点上诠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尽责里书写‘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答卷。”益阳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卫表示,下一步,该局将以土地为纸、改革为笔,持续书写具有地域特色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益阳故事”。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岳敬然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54/51/1535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