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清溪村,21座书屋是散落乡间的文化灯塔,21位书屋管理员则是守灯人。他们中,有扎根乡土的农民创作者,有放弃都市生活的返乡青年,也有从外地而来的“新村民”……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下?《清溪书屋推荐官》跟随管理员的视角,到书屋里找答案,听他们讲述与文字的邂逅、与故土的羁绊,看这些“精神驿站”如何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实习记者 陈泽林 通讯员 王欣 陈威 益阳报道
晨光漫过清溪村青石板巷,迟子建清溪书屋门扉轻启,管理员孙桂英的一天也由此开始。二十多年前,她未曾想过,一本本摊开的书籍,会成为自己扎根异乡的生命根系。
迟子建清溪书屋里的“东北特色”。
2003年,带着对南方的朦胧憧憬,这位黑龙江姑娘跨越千里成为清溪村的“东北媳妇儿”。“最初两年,我像棵移栽的树苗,总觉得根扎不进土里。”孙桂英摩挲着书架边缘说道。改变始于村民递来的一杯热擂茶,是插秧时阿婆手把手的教导,更是无数个围炉夜话里,方言逐渐褪去陌生的棱角。如今她的语调里早已没了东北的硬朗,却也未沾益阳的软糯,自成一种温润的讲述方式。
孙桂英立于书屋书架前,沉浸墨海书香间。
转折发生在2023年的春天。儿子那句“妈,看书挺好”,让她在凌晨五点半的微光中翻开书页。从迟子建笔下的北国雪乡,到余华文字里的苦难与坚韧,书页翻动间,她不仅读懂了文学,更读懂了脚下这片土地的脉动。当2024年成为书屋管理员时,村民们都说,这个总带着笑的东北媳妇,把书里的故事都揉进了日常的家长里短。
迟子建清溪书屋前坪。
书屋的木质桌椅见证过无数温暖时刻。2024年深秋,71岁的上海退休教授陈老师循着电视里的画面“像寻宝似的”从长沙一路打听而来,推开了迟子建清溪书屋的门。作为社会学研究者的她,一见到孙桂英便打开了话匣子,两人从午后聊到暮色四合。
这位双学位的“传奇奶奶”,年轻时是舞蹈博士,退休后却因背部旧伤开始寻找养生之道,无意间发现弹奏一种琴能缓解疼痛,便四处寻师,最终修成了当时最高学位的音乐硕士。“人生任何时候都能重启,取悦自己不是自私,是对生命的尊重。”陈老师的话像一颗种子,在孙桂英心里发了芽。后来陈老师回上海了,但那句“取悦自己是对生命的尊重”却留在了孙桂英的日常里——从那以后,她每天傍晚都会沿着村道散步,看炊烟与晚霞交织成诗。那些独自散步的时光里,她总觉得陈老师的话像春风,轻轻推着她在烟火日常里,慢慢学会温柔地拥抱自己。
同样难忘那个暴雨如注的夏日。穿着褪色羽绒服的陪读妈妈在门口徘徊,孙桂英迎她入座,递上姜茶,推荐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当读到书中“在困境中寻找自我”的段落,妈妈突然落泪:“每天围着孩子转,我好像把自己弄丢了。”临走时,这位妈妈说想在村里租间小屋,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也给自己一段重拾自我的时光。
孙桂英正在院子里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如今的孙桂英,是南北文化的天然纽带。说起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她会联想到丈夫口中村里早年采矿的往事;聊起乡村振兴,她便带着访客参观村里落成的21家书屋。“书屋不是孤岛,是串起过去与未来的珍珠。”她常这样说。曾经是因内向怯于表达的销售,如今能对着镜头从容讲述书籍里的故事;在家庭与自我之间,她学会用阅读构建平衡的支点。
清溪村航拍。
“想家时,书里有东北的雪;想未来时,书里有千万种人生。”二十年光阴,她从异乡人变成故事的讲述者,用一本本打开的书,让清溪村的茶香与黑土地的雪韵,共同酿成了岁月的墨香。
[书屋档案]
迟子建清溪书屋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分为主形象展示区、阅读区、交流研讨区三个部分,主形象展示区以白雪、木屋、雪松、庭院,构成了迟子建童年生活中最熟悉的家乡图景。迟子建的作品流露了漫长时间的沧桑感,更多描绘着充满乡土的情怀和温暖而安定的底色。书屋的设计也是围绕着这样的基调,设计师提炼了很多具有东北特色的设计元素,结合作家的语录、照片留影、创作手稿,让我们能更了解迟子建的精神世界!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陈泽林 王欣 陈威
编辑:田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9/59/1495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