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清溪村,21座书屋是散落乡间的文化灯塔,21位书屋管理员则是守灯人。他们中,有扎根乡土的农民创作者,有放弃都市生活的返乡青年,也有从外地而来的“新村民”……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下?《清溪书屋推荐官》跟随管理员的视角,到书屋里找答案,听他们讲述与文字的邂逅、与故土的羁绊,看这些“精神驿站”如何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实习记者 陈泽林 通讯员 王忻 陈威 益阳报道
初夏的阳光斜斜铺在清溪村的石板路上,贾平凹清溪书屋前的紫薇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缀满枝头,与蓝紫色的鼠尾草织成一幅斑斓的画卷。清风徐来,书香与花香便一同揉进五月的阳光里。
徐英沉浸在文学世界里。
盘点书籍、接待讲解……对于贾平凹清溪书屋管理员徐英来说,在完成这些日常工作后,她最惬意的时光,就是拿起书卷,沉浸在文学世界里。
徐英的太爷爷徐盖钧,是周立波笔下《盖满爹》的原型。上世纪五十年代,周立波回到家乡创作的首篇短篇小说,便是以徐盖钧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将农家父子的奋斗故事化作纸页上的永恒。
“虽然没有见过太爷爷,但是从家人和村民口中了解到他与周立波先生的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徐英说道。
2014年,从西班牙语专业毕业后,徐英曾在广州、深圳等地从事外贸工作。一线城市的生活,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写字楼里的两点一线、深夜加班的电脑屏幕、地铁里拥挤的人潮,让她常常觉得自己是为了工作而机械地运转。
贾平凹书屋进门处。
直到2022年,她回到家乡,发现青山绿水间多出了雅致的书屋,稻田边竖起了文学地标的木牌,曾经熟悉的村落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带着外语专业的优势与新媒体工作的经验,她毅然决定留下,成为贾平凹书屋的管理员,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故土的故事。
贾平凹书屋。
当脚步慢下来,心也跟着静了下来。曾经盘踞在心底的焦虑,在湖光山色的温柔浸润中、在虫鸣鸟叫的清脆韵律里渐渐释然;久坐带来身体的僵硬与疲惫,也在田间地头的漫步、书屋回廊的往返中缓缓舒展。
在虫鸣鸟叫的清脆韵律里读书。
更让她欣喜的,是终于能将所学所长融入家乡发展。在短视频平台上,她用益阳方言、英语和西班牙语介绍清溪村的文学地标和自然风景,也介绍贾平凹书屋和屋内的陈设、作品。“希望能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人走进清溪、爱上清溪。”
在书屋工作的日子里,徐英也持续自我“充电”,收获成长。因书结识的朋友每周都会相聚书屋,他们在茶香中探讨文字的力量,鼓励她将读书感悟写成文章。“我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将书屋的日常、村民的故事,记录下来,这些经历都让我愈发热爱文学。”
贾平凹书屋俯瞰图。
对于徐英来说,书屋的存在,如同播撒在土地上的种子,渐渐生长出繁茂的枝叶,给清溪村带来了更多生机。游客循着书香而来,带动了村里民宿、农产品等产业发展,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作为开放的精神空间,这里不仅陈列着作家作品,更有周末读书会等活动,让阅读与交流成为村民与游客的共同语言;而书屋的运营也为乡亲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成为讲解员、管理员,在守护家乡文化的同时,提升了收入与生活水平。
从外贸职场到书屋管理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血脉中流淌的乡土情怀。“我愿意做文化的摆渡人,让清溪村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徐英说。
[书屋档案]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清溪书屋融合了作家的个人特点,在时代浮浮沉沉的背景加持下,将当地的乡村元素融入书屋,古朴的木纹与文化石的碰撞,同时体现出清溪村的乡土气息,让大城市躁动的心灵在此得到片刻的安宁。
来源:红网
作者: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陈泽林 王忻 陈威
编辑:田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9/58/1495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