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大代表、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管理局副局长关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曾小颖 陈杰 长沙报道
从“劣Ⅴ类”到美丽湖泊,作为一名环保工程师,关心几乎全程见证了“洞庭之心”大通湖的生态蝶变。
从地理上来看,大通湖被东洞庭、南洞庭、西洞庭环绕,是名副其实的“洞庭之心”。而论大湖生态的经验教训,大通湖也称得上“洞庭之心”,为整个湖区打了个样。
曾经的大通湖因为过度养殖,水质退化至“劣Ⅴ类”,水生植物几乎消失,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从2017年起,大通湖区学习梁子湖治理经验,围绕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种养水生植物,推动大通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曾经的“水下荒漠”变成了“水下森林”。
“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水清了、草长了、鸟儿回来了,就大功告成了”,关心称,大通湖生态治理进入了“下半场”,关键在于要实现大通湖可持续治理与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系统的修复,关键是“可持续”。同样,产业发展的关键也在“可持续”。
切实抓好大通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管理,把生态治理成效转化为可持续治理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为此,关心代表建议省级层面支持大通湖区结合大湖生态修复现状及保护与发展的需求,在大湖内试行“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湖内划定示范区域,以净化大湖水质,降低水体浊度和营养指标为主要目的,按照专家和技术团队的指导意见,在水生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水质改善的基础上,添加高附加值吸氮、磷的鱼、虾蟹类水产品,增加水体内生态系统总体生物多样性,构建较为稳定的水草+鱼、水草+蟹系统,增加经济效益、观光旅游效益等产出,为大湖可持续治理提供支持。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曾小颖 陈杰
编辑:田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5/59/1463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