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李凯 益阳报道
9月伊始,益阳市2025年“质量月”暨质量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质量强市建设”为主题,由市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既是对当下质量提升任务的集中攻坚,更串联起“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市场监管局指导下,质量强市建设的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十四五”质量强市:筑牢根基结出丰硕成果
“十四五”期间,益阳市锚定“质量强市”核心战略,获评2022年度国务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多维度成果亮眼。
在质量强市统筹保障方面,益阳市构建起高效推进体系:依托“1+6+N”联席会议机制召开专题调度会32次,破解跨部门问题56项;出台《益阳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累计投入奖励及评审经费400余万元,评选市长质量奖企业10家、个人5名,湖南艾华集团成为全市首家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2021-2024年质量发展相关财政投入累计超过12亿元,年均增长15%,为质量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在重点领域质效提升方面,质量安全防线全面筑牢,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工程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新增鲁班奖1个、省级优质工程15项;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升,2024年达94.16%,较“十三五”期间提升3.7个百分点。赫山区电容器产业集群2024年总产值突破200亿元,龙岭产业开发区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制造基地,占全国销售额的30%,在全球照明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90%;“安化黑茶”于2021年3月成为首批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品牌价值超100亿元;“南县稻虾米”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
在质量基础设施同步提档方面,益阳市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省级4个,年检测量超10万批次;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2000家,节约成本2000余万元;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43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翻倍至52项;实施“银城质量英才计划”,柔性聘用院士3人、引进博士后1人,培训高级质量管理人员600余人次,6项技术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2025年“质量月”:精准发力推动质量提升
围绕“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质量强市建设”主题,益阳市今年“质量月”聚焦六大重点任务,推动质量工作走深走实。
政策贯彻与宣传并行。深入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湖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举行“质量月”启动仪式,通过市级主流媒体展示质量成果、普及质量知识;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建设,计划发布重点产业链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技术攻关。
助企提质靶向施策。举办全市质量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推广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体检进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公益技术指导;实施计量技术帮扶,加强水表检定等指导;推进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精准帮扶小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安全严抓不懈。开展消防产品、建筑保温材料全链条整治,加强网售儿童用品、食品接触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开展“安全乘梯守护行动”,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机构;宣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召回管理政策,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消费维权守护民生。开展“守护消费”执法铁拳行动,打击假冒伪劣、消费欺诈;培育放心消费主体,强化12315热线宣传;针对中秋、国庆节日市场,加强粮油肉菜等民生商品价格监管,严查哄抬物价、价格欺诈行为。
社会共治氛围浓厚。鼓励行业组织开展质量标杆交流、质量大讲堂等活动;组织民用“三表”计量科普、特医食品惠民宣传;各县市区同步行动,赫山区开展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安化县推进企业质量体检,沅江市举办“质量月”一条街集中宣传,形成全域参与的质量建设氛围。
此次“质量月”活动既是益阳市质量强市建设的“加油站”,也是“十四五”成果的“展示窗”。下一步,益阳市将以“质量月”为契机,持续夯实质量基础、培育质量品牌,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十五五”期间益阳市高质量发展筑牢质量根基。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李凯
编辑:岳敬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3/90/15264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