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实习生 张志成 益阳报道
桃江县大栗港镇先锋桥村晨雾未散,傅有良家的破壁机已在工作,小米、肉片、核桃被搅成乳白糊状。
74岁的他没闲着:拧干毛巾轻擦中风妻子朱建珍的脸,指尖过她僵硬嘴角时动作极缓,然后弯腰抱她一步一步地挪向洗手间。这组做了18年的动作,肌肉记忆深刻,却仍不敢快半分。
将妻子放回床时,破壁机刚好停下。傅有良盛出糊糊,用手背试温后,坐在床沿一勺一勺喂给她,偶尔帮她顺一顺胸口,轻声说“慢点咽”。
从搅打食材到喂完食物,至少要耗时一小时。这样的早晨,他已重复了6500多个。
傅有良给患病在床十八年的妻子朱建珍喂粥。
麻绳磨亮时,她曾站了起来
2007年,51岁的朱建珍突发中风致右侧肢体失觉。为了让妻子重新站起来,傅有良花了不少心思。他当起了妻子的“拐杖”,妻子靠在他的肩膀上,使不上劲,身体的重量就完全靠他来支撑。傅有良手里握着一条粗麻绳,系住妻子无力的右脚,然后弓着腰一步一顿地拖着她无力的右脚练习挪步。
起初朱建珍每日仅能挪三步,常因腿不听使唤落泪,傅有良便用热毛巾敷其腿,安慰道:“我们不跟别人比,今天比昨天多走一步就是赢。”
两年后,当朱建珍扶墙颤巍巍迈出第一步时,傅有良蹲地先笑后哭,他将已经磨得发亮的绳子打结收起时,以为最难的日子已然过去。
第二次中风后,他成了“家庭医生”
2017年,朱建珍二次中风,连吞咽都困难,稠粥稍进就呛咳,常彻夜痛哭着攥着丈夫的手说“别管我”。
傅有良便把破壁机搬进卧室,每日将小米、南瓜、瘦肉、核桃等变着花样打成糊糊,试好温度再喂。夜里他支张窄床守在旁,妻子稍有动静便立刻醒。
康复训练更难了。朱建珍的腿沉如灌铅,傅有良就跪在地上手把手帮她活动关节。他从镇上买回《人体穴位图谱》,戴老花镜在自己腿上画圈琢磨“这里是足三里,按了有力气”,再小心翼翼按到妻子腿上。
后来添了理疗仪,每次用前他都先在自己胳膊上试挡位,盯着妻子问“热不热?酸不酸?”,只要她皱眉,立刻关机器揉一揉:“咱歇会儿,不着急。”
傅有良帮妻子做康复理疗。
工地与病床间,他走了十八年
儿女学费、妻子药费及不时的住院费,如大山压着傅有良。这位有名的泥水匠,曾带6个徒弟,徒弟们知他不易,承包工程时常喊他去“指导”,实则留些轻松活给他。
傅有良心里明白,每次去工地前,都会摆好妻子的药,放好她够得着的水杯,掐着表算时间,“最多两小时,必须回来”。
2019年最险,妻子朱建珍并发症爆发,医院连下三张病危通知书。8900元住院费是他近10个月的收入,他攥着皱巴巴的钱在医院走廊转圈,直到妻子的姐姐揣着存折赶来,才敢靠墙蹲下喘气。
今年4月,朱建珍进了重症监护室,出来时后背已磨出褥疮。傅有良心痛得抱着妻子掉泪:“是我没照顾好你。”他跑遍了镇上的药店,买回特效药膏和喷剂,每天用棉签蘸碘伏细细消毒,再涂药膏,动作轻得像呵护易碎的瓷器。
72岁的文芝香和傅有良是多年的老邻居,看着他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妻子,感叹道:“坚持这么多年着实不易,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靠他,从没见他烦躁过。”邻居阙志军打心眼里佩服他:“他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用心守护这个家。”村党总支书记周建菊对傅有良赞誉有加:“他是全村人的榜样,用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记者来到先锋桥村采访的那天,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朱建珍脸上,傅有良正一勺一勺喂她喝南瓜粥。当被问起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走过这18年时,老人沉默了片刻,指着墙上儿女回家时拍的全家福:“我做这些,就是想让孩子们回来时,还能喊一声‘娘’。有娘在,家才像个家啊。”
傅有良用18年的时间,把“困难”过成了“日常”,把“责任”活成了“本能”。他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中最朴素的光辉;更像一粒种子,在社会土壤里播下 “坚守”“善意”“担当”的基因,让更多人相信:即使生活充满风雨,爱与责任也能撑起一片晴空。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佳妮 张志成
编辑:岳敬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3/74/1532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