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8日益阳讯(通讯员 邹世强 安勇旭)8月4日至5日,桃江县松木塘镇、桃花江镇接连发生两起针对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骗子利用学生心理弱点,通过社交平台精准设局,手段隐蔽,危害极大!为切实守护好大家的“钱袋子”,避免类似案件重演,现将案情及深度剖析通报如下,请务必提高警惕。
一、案件详情:骗子如何得手?
1.“微信解封”是陷阱!
2025年8月3日,松木塘镇居民李同学因微信号被封,通过快手APP查询解封办法时,一名陌生网友主动私聊称可协助解封。在对方指导下,李同学将其母亲微信账户余额全部提现至银行卡,并向对方提供了其母亲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在零钱到账后,对方进一步要求其提供银行短信验证码,李同学照做后发现被骗,共计被骗7893元。
受害人与诈骗犯罪嫌疑人聊天画面。
2.冒充公检法办案勿相信!
2025年8月4日,桃花江镇居民詹同学在家中使用爷爷手机时,通过QQ加入某明星粉丝群,后收到自称“公安民警”的陌生人好友申请。对方以“群内有人涉嫌诈骗,需对所有成员排查”为由,要求詹同学配合调查,诱导其下载某会议聊天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随后要求扫码、提供手机收到的验证码。最终,詹同学爷爷的银行卡被多次扣款,造成财产损失。
二、深度剖析:骗子为何盯上学生?
两起案件均针对学生群体,反映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精准性和隐蔽性,主要特点如下:
1. 利用学生心理弱点实施诈骗
李同学因微信被封急于解决问题,詹同学因“配合公安调查”的心理压力不敢质疑,骗子正是抓住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害怕权威(如公检法)”的心理,降低其警惕性。
2. 步步诱导获取敏感信息
两起案件中,骗子均通过“分步引导”的方式,先以“帮忙解封”“配合调查”等看似合理的借口取得信任,再逐步索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等核心信息,最终完成诈骗。其中,“短信验证码”是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泄露,骗子可直接划转账户资金。
3. 借助社交平台和新兴工具作案
骗子利用快手、QQ等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寻找目标,同时使用会议聊天软件的“屏幕共享”功能获取手机操作权限,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
4. 冒充权威或“帮手”降低防备
第一起案件中骗子以“解封帮手”身份出现,第二起案件中冒充“公安民警”,利用受害者对“权威身份”或“热心人士”的信任,突破心理防线。
三、紧急提醒:如何筑牢防骗“防火墙”?
为有效防范类似诈骗,特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学生及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妥善保管敏感信息,坚决不泄露验证码
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尤其是银行、支付平台的验证码)是资金安全的核心秘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他人透露,即使对方自称“客服”“公检法”“好友”也需警惕。
2. 警惕“屏幕共享”和陌生软件
切勿随意下载陌生APP,更不要向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该功能会让对方实时看到手机上的所有操作和信息,包括密码、验证码等。
3. 对公检法等“权威身份”进行多重核实
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办案,不会要求转账、扫码或提供验证码,如有疑问可直接拨打110或辖区派出所电话核实,切勿轻信陌生“指令”。
4. 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教育
家长应避免让未成年人单独使用绑定银行卡的手机,及时删除手机中不必要的支付软件或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同时加强对孩子的防骗教育,告知其陌生链接不点击、陌生要求要先向家长核实。
5. 遭遇诈骗立即止损并报案
如发现被骗,立即拨打银行客服冻结账户,修改所有支付密码,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第一时间到就近派出所报案,或拨打110求助。
请广大市民提高警惕,相互转告,共同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邹世强 安勇旭
编辑:岳敬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2/90/1518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