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三亩大叔”带乡亲“玩转”新媒体
2025-08-26 16:45:58 字号:

“三亩大叔”带乡亲“玩转”新媒体

图片1.marked.png

培训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实习生 张志成 通讯员 李胜财 益阳报道

初秋的桃江,晨风里裹着擂茶的醇厚与稻田的清香。

8月25日上午,桃江县的“三亩大叔”新媒体工作室多功能厅里,参加“公益赋能、电商起航”重点群体新媒体电商技能免费培训的学员们早已坐得满满当当。

皮肤黝黑的农户手里握起了笔杆,待业青年捧着写满疑问的笔记本,宝妈们紧盯前方的投影幕布,退役军人挺直的身影里藏着对新技能的期待。

图片2.marked.png

认真学习新媒体玩法的学员。

上午9点整,随着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上讲台,这场“实战教学+资源对接”的新媒体电商技能培训,正式拉开了序幕。

走上讲台的,正三亩大叔”新媒体工作室的创始人徐文龙,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三亩大叔”。

“咱们今天不讲虚的,就教大家怎么用手机拍视频、做直播,把家里的农产品卖出去,把日子过红火!”开场白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图片3.marked.png

讲解短视频创作的培训现场。

“三亩大叔”徐文龙和妻子吴梦静,这一对“80后”创业夫妻搭档,专注助农直播及新媒体赋能,目标群体为退役军人、待业青年、农户、村干部、宝妈、民宿老板等需通过新媒体实现增收的人群。

聊起“三亩大叔”名字,徐文龙笑称:“这是一个很另类的名字,很多人不理解,说我这一个新媒体工作室,怎么用这么一个土气的名字,实在不可理喻。”

“三亩大叔”名字来源于2013年的春天。自从有了小孩之后,徐文龙整天担心孩子平时吃的蔬菜水果食品不安全。于是他突发奇想,竟然跑到老家桃江县花果山的乡下租了一个房子和二亩七分地,挖沟、除草、施肥,种植辣椒、玉米、芋头和其他蔬菜。

图片4.marked.png

“三亩大叔”徐文龙和妻子吴梦静讨论短视频拍摄细节。

“后来我发现,如果不使用机械和农药,一个人最多能种三亩地。当时的农村里面,种地的大爷逐渐已经干不动了,年轻小伙也不愿意回乡种地,能干这种农活的就只剩下大叔了,所以我就给自己取了‘三亩大叔’的名号。”徐文龙把“三亩大叔”注册成商标,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新媒体公司。

时间倒回到2010年,彼时的徐文龙还在外地打拼,一头扎进了传统电商的浪潮,主攻农产品销售。

“那时候就发现,咱们农村的好东西不少,但没人会‘吆喝’,只能烂在地里或卖个低价。”说起最初的触动,徐文龙的语气里满是惋惜。

2015年,他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尝试用短视频推广农产品。没想到一条记录田间劳作的视频,不仅收获了海量流量,还帮农户卖出了积压的干货。这次经历让他明白:新媒体,就是打开乡村销路的“金钥匙”。

2019年,桃江县商务局向他发出了返乡邀请:“回来吧,家乡需要你这样的人带带乡亲们!”加上此前在湖南卫视的进修经历,他对新媒体有了更系统的想法。就这样,徐文龙带着一腔热忱回到了桃江,建起了新媒体工作室,平时也抽出时间来举行公益培训活动。

图片5.marked.png

镜头表现力练习。

“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乡亲们的难。能帮大家少走点弯路,比赚多少钱都开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些年,“三亩大叔”的培训带出了不少“明星学员”,米儿农场的“米姐”郭美华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2019年,米儿农场已经做了多年农业,尽管郭美华非常努力,可农产品销量一直低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成了“三亩大叔”的首批学员。“三亩大叔”带着他的团队上门示范如何做短视频,把农场的原生态展现在大家眼前。这条“接地气”的路一走通,米儿农场不仅自家的农产品卖得火爆,还带动了同村乡亲一起卖农产品,年销售额直接冲到2000万元,农场的“柿饼粽”制作技艺还获评了县级非遗,“米姐”郭美华自己也当选了省人大代表。

就连远在江永的香柚种植户,也多亏了“三亩大叔”团队:去年柚子丰收却没销路,团队专程实地探访,一场直播就帮他们清空了库存,今年10月还计划再帮着推广一波。

图片6.marked.png

室内静物拍摄实操。

“光上课不行,得盯着大家落地。”“三亩大叔”的团队里,还有两位“得力干将”——桃江县新媒体协会理事项艳红和占燕。

培训前,她们要走村入户招生,摸清每个学员的需求;培训后,她们忙着建学员社群,不定期分享电商干货、政策信息,还会组织线上答疑;遇到学员有难题,她们会跟着“三亩大叔”一起,深入学员的农场、果园手把手指导。就像岳阳的培训班,不仅有6天的集中授课,还跟着6天的回访,确保学员“学得会、用得上”。

图片7.marked.png

直播培训现场教学。

也正因如此,“三亩大叔”新媒体工作室的培训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政府说他的学员“敢开播、能变现”,商家们也觉得他团队的新媒体服务比同行更扎实。

晚风渐起,桃江的街巷里亮起了灯火。“三亩大叔”徐文龙知道,他和学员们的新媒体助农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上,不仅有乡亲们的期待,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就像他常说的:“每教会一个人做新媒体,就是给家乡多添了一个‘代言人’,多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

来源:红网

作者:赵佳妮 张志成 李胜财

编辑:岳敬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