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三千年益阳,沃野流金。
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板块,益阳市肩负着“守好洞庭粮仓”的重任。近年来,一场以“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为核心的改革试验,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从赫山区兰溪镇的“十里画廊”生态蝶变,到南县高标准农田的“智慧升级”,再到安化县“移土培肥”的创新实践……益阳正以土地为纸、以改革为笔,书写具有地域特色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益阳故事”。
座谈会现场。
兰溪之变:从“脏乱差”到“十里画廊”的生态逆袭
今年6月25日,第35个全国土地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三批17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全国第三批典型案例。
兰溪镇地处益阳市城东8公里处。境内蜿蜒曲折的兰溪河穿镇而过,串联起两岸鳞次栉比的湘北民居与连片平整的绿色田野。河边,“山乡新巨变,多彩新赫山”的标语格外醒目,与大美江南水乡风光遥相呼应。
该镇是国家第一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之一。据兰溪镇副镇长姚益军介绍,几年前,这里还是耕地碎片化严重、村庄布局凌乱、土地利用低效、环境污染加剧的“鬼见愁”地方,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老百姓安居乐业。
自2021年以来,兰溪镇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集约优先”的工作原则,在项目区全域范围内开展全要素、多手段、高效益的土地综合整治。
兰溪河全长28.51公里,是一条当地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因年久失修,管理缺位,河堤杂草丛生,面源污染严重。当地政府按照“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要求,将其纳入试点项目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整修沟渠,清淤治污,畅通水系,改善灌排设施,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加快截污分流,进行水域综合治理。经过几年治理,打造出“十里画廊”生态景观。
“现在的河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不仅兰溪青鱼名声在外、十分畅销,而且村民茶余饭后河边散散步,凉亭里聊聊天,听一听兰溪山歌,唱一唱花鼓戏,生活蛮惬意。”北岸新村的村民表示。
蜿蜒曲折的兰溪河穿镇而过,串联起两岸鳞次栉比的湘北民居与连片平整的绿色田野。
姚益军既是兰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组织者,又是试点工作的见证者,对综治成效有着更深的感触:“现在兰溪镇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脏乱差’的现象明显减少。”
以前,“空心房”“危旧房”等闲置的房屋和废弃的坑塘水面,犹如“牛皮癣”错落穿插在兰溪大地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近年来,该镇全力推进专项整治,拆除恢复耕地、复垦建筑用地80余亩。
利用这些腾退的用地指标,打造宜居宜业示范民居带,形成有生态护坡、灯光夜景、亲水平台、健身步道、休憩长廊、音乐喷泉的兰溪河“十里画廊”沿岸村庄。
目前,这些村庄的农家院落,菜园、家禽栏舍、排水沟都是标准化制式,每个“美丽屋场”均配有公共厕所、干净水域、休憩凉亭、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和农耕文化宣传墙。
如今的水乡古镇,呈现出“农田集中连片、农业规模经营、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新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来兰溪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高峰期酒店、民宿预订一空。游客多了,村民也更注重保护环境了。”北岸新村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先行示范村,村支委委员张怡如是说。
南县实践:高标准农田的“智慧密码”
南县地处洞庭腹地,境内沃野千里,水系纵横交错,是我省的农业大县和粮食主产区,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
该县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改革试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南县实践”。
“近年来,我村新建高标准农田6309亩。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后,种粮大户共流转土地5300余亩,其中种植双季稻2000余亩,双季稻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南洲镇育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波介绍,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种粮大户吃了定心丸,种粮人的底气更足。
在构建完备灌溉体系的基础上,南洲镇还通过土地平整作业,将旱地、洼地改造为良田,把小丘、小块整合为标准大田,实现田块规整、规模连片。同时,进一步优化田间道路,打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当下,项目区内的田间道路机械通达率达100%,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水、路都通了,一个泵站能管100多亩地,一个人就能管好水。”中鱼口镇艳洲村高标准农田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徐立和表示。
泵站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配套设施,借由泵站建设与渠道治理的双向发力,构建起一套涝可排、旱能灌的渠系网络,能够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强化灌排能力,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升至0.71。
“灌溉水渠项目完工后,能有效解决灌溉引水难、农机通行难、精耕管理难、产能提高难等难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华阁镇负责泵站建设的工作人员透露。
今年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达21.48万亩,目前项目正稳步推进,建成后每年将新增产值731.98万元,节约成本305.6万元;新增效益1037.58万元,29020人受益。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在南县沃土上徐徐铺展。
全域攻坚:八大试点的“破冰答卷”
益阳背靠雪峰山,怀拥洞庭湖,历来就是“鱼米之乡”。作为湖南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传统农业大市,益阳始终扛牢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扎实开展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的改革试点工作。
正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弹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盛兰吟唱的那样:“湖南推进改革忙,试点汛旱灾并防,顶层设计快又好,大家看我银益阳。辖域七个县市区,改革试点有八处,各自任务领回家,中心工作不一般……”
实地调研。
赫山区兰溪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涉及兰溪镇1个乡镇,总建设规模894.78亩。现已新增耕地864.64亩。项目内的千家洲村因地势低洼,村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通过项目实施,村党支部书记蔡自力挺起了胸脯:“现在的千家洲,旱能灌,涝能排,双季稻亩均产量800公斤,湖藕亩均收入万元以上。”
南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涉及南洲镇等8个乡镇,总建设规模21.48万亩。现已新增耕地3200亩,“旱改水”提质2800亩,高标建设提质21.48万亩,耕地置换5038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单季水稻亩产达600公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南县南洲镇育才村种粮大户朱建武说。
资阳区迎风桥镇农田生态提升试点项目,涉及1个乡镇,总建设规模151.53亩。现已完工并落实种植。“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是真好,帮我们修沟修渠,平整田地,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高了。”项目区的村民纷纷点赞。
安化县低效农用地生态质量提升项目,涉及2镇3村,现平口镇1个村的项目已完工,清塘铺镇2个村的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这样的好项目,我们加班加点干。”清塘铺镇久泽坪村项目现场,挖掘机师傅周英忙着施工,虽累但也乐。
安化县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项目,涉及1个乡镇,总建设规模36.9亩,拟对金塘冲水库耕作层剥离再利用1.2万立方米。现已完成选址待施工。“通过表土分层剥离、储存和回覆等技术,将优质熟土资源剥离并转用至较贫瘠的土地上,实现‘移土培肥’。一边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地块耕作层待剥离,一边是耕地整治恢复项目需客土,一供一需相得益彰。”安化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易丁山如是说。
桃江县三堂街镇耕地林地置换试点项目,涉及1个乡镇,工程恢复总面积110亩。现已完工并落实种植。“我们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原则,通过统筹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园地林地置换,有序推动山上耕地下山、果树苗木上山。”三堂街镇党委书记姚兰图介绍。
沅江市环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工程批量增加耕地试点项目,涉及1个乡镇,总建设规模400亩,预计新增耕地326亩。现已部分完工,新增水田38亩。“项目区不但新增了耕地,而且可实现汛旱并防。”沅江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马兵说。
大通湖区河坝镇低效用地整理恢复耕地试点项目,涉及1个乡镇,总建设规模202亩。现已新增耕地47亩,“旱改水”提质145亩,高标建设提质202亩。“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新增优质水田,用于发展优质水稻等特色农业,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通湖区副区长徐超介绍。
“芳草萋萋,必有良田沃土;繁星熠熠,自有皓月长空。”敢闯敢试的益阳人,正深入推进这场关乎土地、生态与民生的深刻变革,让土地讲述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故事。而这,正是对“国之大者”最坚定的回答。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岳敬然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942/59/1520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