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大通湖:让村民“都管”,为“人情”减负|再访山乡巨变⑥
2024-09-28 00:00:52 字号:

大通湖:让村民“都管”,为“人情”减负|再访山乡巨变⑥

编者按:六十多年前,一部《山乡巨变》让人们看到了历史巨变中的益阳农村。今天,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涌中,红网时刻记者带您走遍益阳七个县市区,再访“山乡巨变”。

红网时刻 记者 赵佳妮 通讯员 朱顺星 益阳报道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做得到不?”

“做得到!”“必须的!”

“人情(礼金)不过两百,席面不超过20桌,每桌连酒带菜不超过400元。可以不?”

“要的!都管都管,‘人情酒’是要都管起来。”

……

今年来,大通湖区的各个村都在自发修订村规,为同一件事、同一群人“立规矩”。

如前所述,这事是红白喜事,人则是操办红白喜事的“都管”与知客师。

如何为“人情”减负

那么,为什么都盯着红白喜事与“都管”。这还要从一句大白话说起——农民最怕什么?“人情负担”!

在王家湖村的会议现场,村里的老支书,同时也是“都客”的陈辉告诉记者,红白喜事的酒席现场,他常看见有家境较差的村民“捏着两百块打圈圈”——怕礼金上少了丢脸,又实在受不了“一年三十多场酒”的负担。

“而对于操办红白事的主家,办酒也不是“赚钱的事”。另一位退休队干部(国营农场时代)、“都管”欧健龙告诉记者,“人情都是要还的‘债’,再算上气球拱门、吹拉班子和酒席开销,一伤钱包二伤神,怎么算都是亏的。”

王家湖村。

大通湖区是湖南最大的农垦改制区,这里物产丰富、文化多元。长期以来,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依旧存在,婚嫁彩礼年份最高时平均达18万元。随着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加上疫情期间对酒席办理的严管,移风易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然而,疫情结束管理放松,陈规陋习出现反弹,村民身上又背上沉重的人情负担,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

今年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人情负担”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十一年关注农村移风易俗,要求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与陈规陋习之间画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人情”始,“党员干部要带头示范,但只靠‘上面发动’和一禁了之,人情减负很难见效,只有村民形成共识,自发自觉,才能真正移风易俗”,长期从事移风易俗工作的村专干胡莹告诉记者。

在当天的村民代表大会上,众人表决通过了《王家湖村红白喜事办理倡导性标准》《王家湖村都管(支客师)管理办法》和与之对应的《村规简语》,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把都管(支客师)纳入村红白理事会,颁发胸牌,并实行动态管理。都管(支客师)按照指导流程开展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养薄葬、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北洲子镇北胜村、金盆镇大东口村、千山红珍大西港村等大通湖全区的村庄与社区。

近年来,大通湖区探索新路径,绵绵用力,成风化俗,打造移风易俗“大通湖样板”。至目前,该区婚丧事成本下降达45%,婚嫁彩礼下降至6万元以内,且绝大多数家长返回作为新人的创业资金,厚葬薄养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葬逐渐兴起,绘就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怎么让村民自发“都管”

那么,人情减负的村民共识如何形成?这些“都管”为什么能管,又为什么愿意被管呢?不妨听听“都管”们怎么说。

绝大部分的都管都是乡贤、退休或在职村干部,替村民操办红白事务并非赚钱的“生意”,而是以帮忙积累威望和声誉。

王家湖村老支书,同时也是“都客”的陈辉说得实在,“我们自己就是村民。都管把‘人情’操办太大,加重主家负担,只会让人背后指指点点。”

“其实主家也想省钱,但又怕被笑话。我们(都管)劝他简办,他的负担就小了”欧健龙说起自己去年主持一场丧事,以做“减法”为主家省了近4万元。

“办事”的都管相劝,“做事”的主家才能放心“减负”。

就在王家湖村新规出台的当天下午,五组村民高红玉因病去世,家人本想为其办一场风光的葬礼。当晚,村支书张志高和驻村书记胡宇峰等和“都管”张国民赶到高家,耐心地向家属宣传《王家湖村红白喜事办理倡导性标准》,并劝导简办一样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孝心。村干部的开导后,都管张国民还为家属算起了账:“这些年你家治病已经花费不少,大操大办只会加重子女负担。人情也是你来我往的200元都不伤神。”最后,高红玉家属决定简办丧事,简化丧葬仪式,将治丧时间缩短为3天,不请唱戏班子,拱门只搭一个。酒席桌数控制在15桌内,每桌也没超过400元。

7月,王家湖村村民田永寿病故,儿子刘贵发遵循父亲生前遗愿,不大操大办,父亲过世后既未收取礼金,也未请唱戏班子,一切从简,总共费用才花费2万不到。

其实,在移风易俗的洞庭新风中,人人都是自发自觉“都管”。

工作人员上门倡导白事简办。

北洲子镇北胜村的李文斌有5个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但母亲去世不设灵堂、不做道场,第二天就火化了;奶奶101岁去世也这样。“白喜简办、红喜新办、其余不办”盛行起来。85%的村民都这样做。金盆镇大东口村村民林跃飞,两个女儿出嫁均未收彩礼。千山红镇桥北社区园林路某居民,家里兄弟姐妹7人,母亲去年11月去世,兄弟姐妹在殡仪馆举办丧事两天后火化,仅吊唁不收礼。

邻里和睦事例也不断涌现。河坝镇王家湖村村民陈月娥坚持志愿服务10多年,为两个五保老人养老送终,每年节假日帮助五保户清洗床上用品。春节,他接五保老人到自己家过年,现在照顾本组的五保老人邓雪梅,她的儿子更是将母亲的这种善举延续了下去。陈月娥的儿子自主创业,拥有一家汽修公司,遇到路上需要帮助的人会及时提供帮助;其中有一次,在公司附近的路上,一辆汽车因冰灾导致刹车失灵,汽车直接开到了路一边的树丛里,陈月娥的儿子发现后,立马叫上公司员工帮车主将车子拖了出来,事后车主拿出若干现金表示感谢,但陈月娥的儿子果断拒绝,他表示:“我的母亲一辈子都在做善事,在我们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我不会收取任何回报,将来我会让我的儿子女儿也这样做,把这种做善事的风气在我们家传承下去。”

以齐心“都管” 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齐心“都管”,移风易俗我做主。在大通湖,“人情负担”轻了,邻里间的人情味却更浓郁了。

2月24日晚,大通湖区闹元宵活动在区文体中心开展,舞龙表演、猜字谜灯谜、吃元宵……闹元宵“闹”出了文明新风尚,更“闹”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归根到底是让生活在乡村土地上的人因文明而更幸福。随着工作的推进,大通湖区农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增颜提质。(最好换一个文化多元亲如一家的,如大西港村的易地搬迁大楼和群众活动。可以说“四个人打牌不如十个人唱歌,人心齐了,村里就更美了”)

目前,大通湖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千山红镇2020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入列全省乡村振兴2021年十大优秀案例“典型乡镇”。

王家湖村新风墙。

更可喜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变了,积极参与村务活动和志愿活动。年初冰冻期间,大雪冰封回家路,很多旅客滞留在千山红镇公路上,住在路边的村民免费送去热水和方便面。大东口村村民广场,只要不下雨,就会响起歌曲《中华民族一家亲》,汉、苗、彝、壮等9个民族的村民一起跟着音乐节拍舞蹈。

乡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正成为现实。全区27个村和11个社区创造了许多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让这座“蓝色粮仓”不断充实,去年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的村就有24个。大东口村聚焦乡风文明建设,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多万元。河坝镇老河口村独辟蹊径发展沟渠经济产业,完成村庄沟渠绿化100%,成功打造8条村庄绿化示范带,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了双赢。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赵 佳妮 朱顺星

编辑:赵佳妮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