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以及烈士纪念日设立10周年之时,红网益阳站推出《来时路》系列报道,在益阳这片热土,追寻红色足迹,回顾峥嵘岁月,感受时代新貌。
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这里有条“胜利路”。
山水相依的双烟村,这里曾是历史“高光处”。
红网时刻记者 曾小颖 通讯员 谭云鹤 摄影 谌千童 益阳报道
很少有一条乡村道路,有如此响亮的名字。但在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的“胜利路”绝对配得上。
其实,此间的村民仍“不满”——村里那些“进山入洞”的石板小路,“条条都是胜利路!”
这条路,源自1935年红军筑起的石板小路,成就于1938年安化军民为兵工厂修筑的军工路,通向抗战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历史在此凝聚成一条“胜利之路”。
红军留下的“二十七级台阶”。
“二十七级台阶”
故事要从1935年11月,红军长征路过烟溪说起。这条胜利路,始于红军留下的“二十七级台阶”。
1935年11月26日傍晚,红二方面军十七师先遣队到村里。此时,村里青壮妇孺已全部躲进深山,只留下几个老人守村“应付兵差”。
那时“兵差”,多是“兵灾”。烟溪是资江畔的商埠要道。以往不论土匪还是官兵,过路必定洗劫一番。青壮不走就会被抓丁,老人不留则会被抢空、烧光。
然而,这次来的红军不一样。他们进村后不抢粮、不抓丁,还开起屋场会发动村民,宣传北上抗日的革命主张。消息传开,山里的青壮又回来了,积极为红军筹粮、治伤,还有12名青年报名参军,其中甚至有3名庙里的和尚。
千百年来都“上山躲兵”的山里人,为什么会将一支过路的军队当自己人?
村中的古银杏树,被村民称作“守护树”“母亲树”。
村里的古银杏树下,72岁的尹普勋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红军就是在这棵树下开的屋场会。
这株古银杏树是村里的“母亲树”,相传是第一个嫁过来的媳妇所栽。林业部门鉴定,此树树龄千年,比安化置县的年份(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还古老。
当留守的老人问红军,“你们是谁,你们去哪啊?”红军说,“我们是工农红军,我们去北上抗日。”
村民们应该是第一次听闻抗日与救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有一支军队告知“我是谁,我要去何处,我为何而战。”
更强烈的震撼在接下来的七天,在此修整的红军竟拿出稀缺的炸药,帮村里修了第一条石板路。这段“红军的路”,至今还有27级台阶保存完好。
“就连那株千年银杏树,都没见过这样的军队吧!”72岁的尹普勋回忆自己的爷爷常说,那时大家走在红军修的石板路上,就知道“这世道要变了”。
“最前线的兵工厂”
时间来到1938年,双烟村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次,它将以“最前线的兵工厂”名留青史。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河南巩县兵工厂一路南迁。经湖北到湖南,后在湖南与汉阳兵工厂子弹厂整合。1938年,巩县兵工厂厂长李待琛来安化考察后,将兵工厂迁至烟溪镇的三羊溪、小烟溪一带(现双烟村),兵工厂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即烟溪兵工厂。
尽管这一次来的队伍穿着另一种制服,来自他们长期惧怕甚至厌恶的“官府”。但三年前银杏树下红军的星火启蒙,与山外传来日寇肆虐、山河沦陷的消息,已让这些朴实的山民有了抗日救亡的情怀与担当。
1938年第十一兵工厂开始迁入烟溪。资料照片
兵工厂进驻,意味着许多村民要舍弃家园,搬到条件更差的山顶、山坳;还要肩挑手扛、撑船赶马,在恶劣条件下建工厂、运弹药,更意味着,烟溪人将与兵工厂一起,成为日寇最优先的轰炸目标。
这些梅山儿女不是军人,却与兵工厂员工一起,担起了抗日救亡的责任,支撑了正面战场的军需保障。
从1938年6月到同年12月,仅仅半年,一座有着五个分厂的大型兵工厂就建成投产。厂区建有简易厂房423栋,洞库162个。
兵工厂的投产,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1939年春节,长沙来的学生们在厂区贴出贺年墙画,高书“辞虎迎兔,胜利一定会来到”。
双烟村里四处可见的洞库,就是当年兵工厂的生产车间。
双烟村村支书尹志锋告诉记者,当年村里的崎岖小路,包括红军留下的石板路,在兵工厂建设中被拓宽、延伸,形成了联络五个分厂的道路网。简易厂房和洞库里生产的枪炮弹药,沿着这些“胜利小路”,再经资江水运,或同年抢修通车的烟江公路,运至抗战前线。
而“双烟村”的“烟”字,并非取自烟溪的“烟”,而是来自二分厂车间两个巨大的烟囱。著名的巩式手榴弹就是二分厂的主要产品。
“正面战场上,日寇常说中国士兵用手榴弹拼刺刀,用的就是巩式手榴弹”,烟溪兵工厂陈列馆的设计者戴竞说,“在长沙、在常德……将士们投向日寇的手榴弹,就来自这里”。
抗战八年,光在湖南就打了七年。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湖南一直是正面主战场。数次重大抗日会战和战役,几十万部队的武器供应,多来自这处距前线不到一百公里的烟溪兵工厂。烟溪兵工厂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被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最前线的兵工厂”。
再走“胜利之路”
1939年12月11日、13日,接连两日,日寇的轰炸机群在间谍的指引下,对烟溪兵工厂和烟溪市(烟溪镇旧址)进行两次灭绝人性的集中轰炸,其中五分厂全毁,元气大伤。日寇投掷了大量炸弹和燃烧弹,炸死、烧死了大量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死伤,难民数万人。
炸弹炸不毁抗战军民的意志。“第十一兵工厂”一次次浴血重生。这支兵工力量如同一枚枚种子,在历次迁徙中开枝散叶。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此衍生出强大的兵工企业集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兵工厂的迁徙之路,也是胜利之路”,戴竞谈起烟溪兵工厂,总是饱含深情。
1961年,柘溪水库蓄水后,五分厂遗址随着原烟溪市被湮没在水下,但设在山洞里、山坳间的二分厂、四分厂等还保存完好。当年依山开凿的弹药库,门顶上的“库”字还清晰可见。如今,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烟溪兵工厂遗址正建成抗日战争纪念基地。
船到双烟村,驾驶员在靠岸之前总会鸣笛,致敬忠魂。
今天再访烟溪,人们多乘游艇沿资江而上,饱览雪峰湖景区的湖光山色。放眼远眺,远处的湘黔铁路、官新高速与雪峰湖大桥,已将昔日群山间艰险的“胜利之路”拉成通途。
船至双烟村新码头靠岸前,游艇驾驶员总要围着水中一处孤峰绕行一圈,鸣笛致敬。
这孤峰的水下,就是当年的五分厂和烟溪市。汽笛声声,只为呼唤青山绿水间的忠魂。
“希望他们能看看今天的世界。”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曾 小颖 谭云鹤 谌千童
编辑:岳敬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843/61/1431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