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观察|大通湖:草丰蟹美说治湖
2023-12-09 23:43:49 字号:

红观察|大通湖:草丰蟹美说治湖

工人往湖里种金鱼藻。

冬日大通湖。

红网时刻 记者 曾小颖 通讯员 陈卫芳 李子卓 李四军 益阳报道

大通湖里,螃蟹回来了!

这个冬天,大通湖平静的水面下,比以往更热闹了。湖中除了茂盛水草组成的“水下森林”,今年起还多了“人放天养”的螃蟹。

“我也怕螃蟹‘越狱’,吃了我的论文(水草)”,已在大通湖坚守六年的武汉大学大通湖研究站博士后李杨和记者开了个玩笑,但湖里有蟹意味着如今的大通湖有了(恢复生态承载力的)“一定底气”。

治湖策:不只是“种草疗伤”

有“洞庭之心”之称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在洞庭湖乃至长江大保护中占据重要生态地位。曾因围网养殖、过度投肥等原因,导致总磷、总氮超标,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生态退化严重,被称作“水下荒漠”。

从2018年开始,大通湖吹响了全流域水生态环节治理的号角,按照“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十字方针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修复湖泊生态功能,首先要斩断摧毁大湖的“黑手”。2016年到2018年,当地政府与原承包商多次激烈交锋,最终依法解除了大通湖承包合同,湖泊恢复自由身。

为确保全流域水环境质量,大通湖区、南县、沅江临湖3县(市、区)定期召开水环境治理联席会议,组织联动执法,跨区域打击涉湖违法犯罪行为;距大湖一公里范围畜禽水产养殖全部退出,涉湖乡镇全地域控制工业、农业面源污染,全流域河渠清淤疏浚、改厕截污……

大通湖区发改财政局副局长罗红伟介绍,从2019年开始,重点流域治理项目的建设就没有停过,仅使用中央资金就有七项1.04亿元。

截污只是治标,要从根本上修复严重失衡的湖泊生态系统,还需要种水草、调结构、活水系,生态修复由重点整治转为系统治理。

大通湖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胡华介绍,目前湖底水生植被近5万亩,曾经的“水下荒漠”变成了“水下森林”。伴随水生植物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得到休养生息,野生甲鱼等优质水生动物重现,候鸟陆续回归。

湖区生物多样性的喜人变化,昭示生态系统开始恢复。

与此同时,生态修复由湖内转向湖外。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防,主要是源头减污,包括优化种植结构、加大有机肥生产使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等;治,主要是末端治理,包括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在水产养殖集中连片区域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等。

疏浚沟渠活水系。投资2.7亿元建好5个节制闸,提升大湖活水能力;启动流域沟渠清淤三年行动,1600多条、4000多公里的中小沟渠疏通“舒筋活血”;五七运河、老三运河、金盆运河等主要入湖口疏浚,使大湖与周边水系自然连通……

构建微湿地生态。4个主要入湖口打造以荷花、芦苇等挺水植物为优势群体的湖滨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2290多亩,入湖污染物被生态拦截……

大通湖区副区长尹平介绍,从2016年至2023年10月,监测数据显示大通湖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IV类,总磷浓度从0.288毫克/升下降到0.070毫克/升;沿湖植被带65%得到修复,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

大通湖旁的螃蟹雕塑。

富民策:“水草+”出“点水成金”

为了治湖,大通湖的渔民们围网拆了,精养鱼塘全数退出了——湖区老百姓如何吃饭?

“必须发展新的产业。否则民生问题、发展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表示,大通湖治理和保护离不开民众支持,很多湖区百姓牺牲了个人利益。“我们不但要鸟多、鱼多、草多、花多,还要让湖区居民腰包里的钱多起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出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通湖区用实践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大通湖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推进“水草+螃蟹”生态养殖模式,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让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如今,“大通湖大闸蟹”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出口到新加坡、阿联酋、菲律宾等地区,2022年实现出口销售额200万元。在11月14日举行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大通湖大闸蟹斩获最高荣誉奖——“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同时还获得了“最佳组织奖”和“金蟹奖”等总计15个奖项。

螃蟹这么俏,养蟹会不会又一次“榨干”大湖的生机?不会!

“以前论斤卖,现在论只卖。你现在要蟹农投料滥养,大家都不干了!”大通湖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分管大闸蟹产业的负责人何应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从推广少投料、少下苗的“水草+”生态养殖模式后,虽然螃蟹亩产量控制了,可螃蟹等级更高,售价大幅上涨。

就连看似不值钱的水草本身,也渐渐成了“黄金草”。经过多年探索,大通湖区的水草种植实现了从满足大通湖治理使用,到逐步向外销售,再到向景观发展。水草产业不断壮大,逐步实现生态产业化,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目标,不起眼的水草,成了让当地“草农”们致富的“黄金草”。

近年来大通湖区积极打造水草供应基地,产品迅速畅销全国,2022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亩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远高于养鱼时的亩均年收入3000元。

正在积极探索的“文化+旅游+教育”水草研学文旅新模式,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沿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健康养老休闲产业,在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绿色引擎”的同时,也在带动着大通湖区文旅产业消费升级,为全域旅游提供强大助力。

大通湖的生态湖面上一片绿意。

水清蟹美的大湖思辨

湖南因湖得名,这湖即是洞庭。而大通湖恰是“洞庭之心”。

而贯彻践行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南篇章,自然也离不开大通湖治理的生动案例。

12月7日,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长沙召开。这是时隔5年后,湖南再次召开高规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会议强调,要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南篇章。

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要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不仅是对湖南水环境治理的要求,更是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系统的要求;把握好生态环境好不仅是指优美漂亮,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握好生态环境不仅是“门面”和民生福祉,更是“饭碗”和朝阳产业;把握好整改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不仅是向中央和省里交账,更是向社会和群众交账,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平。

以此为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草丰蟹美说治湖,恰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南篇章的生动体现。

可以说,读懂大通湖就读懂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南篇章。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曾小颖 陈卫芳 李子卓 李四军

编辑:赵佳妮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