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水草+大闸蟹”模式,水上发电水下种草养蟹。
红网时刻 通讯员 谌娟 益阳报道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通湖就开始了河蟹养殖。2005年锦大水产公司尝试扣蟹养殖100亩,因早熟率太高停养。2008-2011年,和平水产公司池塘养蟹5000余亩,年年亏损,2009年试养扣蟹300亩,颗粒无收。2008年以来,每年2-3个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微的养蟹老板到大通湖开展池塘养蟹,按照江浙模式养殖,多则3年少则1年,均以失败告终。
生态的失与守、产业的进与退,如何让“大通湖大闸蟹”这块金字招牌继续闪光,大通湖区委区管委痛定思痛,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力争加快大闸蟹产业转型升级,走出符合区情的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全区大闸蟹养殖面积达2.1万亩,亩均纯利润达7000-8000元,相较传统池塘养鱼模式亩均收益提高了4000元。预计总产大闸蟹2000吨,总产值8亿元以上。
科技支撑。引进技术团队。受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荐,2019年大通湖区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池塘养蟹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研究与探索,每年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不低于4场。创新养殖模式。积极探索池塘养殖大通湖模式,通过专家团队5年来的研究探索,今年10月25日,大通湖区养殖“江海21”号国家级河蟹良种成效通过专家现场验收,归纳为“种草、培螺、良种、分级、育肥”的大通湖模式,并评价此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突破光伏养蟹。近年来,该区光伏水面逐步发展到5000余亩,但渔光互补效果甚微,专家团队探索光伏下种草养蟹,今年初具成效。沙堡洲村养殖户刘明洲,共有光伏池塘135亩,采取“光伏+水草+大闸蟹”模式,其中还套养一季小龙虾,养出来的虾蟹规格普遍较大,大闸蟹亩产均80斤,小龙虾亩产均100斤,亩均利润超万元。
创建品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通湖就开始了河蟹养殖,30多年的沉淀、改革、探索,大通湖大闸蟹初露锋芒。2007年,大通湖大闸蟹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跻身“中国十大名蟹”;2018年入选中国湖南省“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指导目录和湖南农产品品牌名录;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中部农业博览会金奖。202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大通湖区斩获15个大奖,其中包括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两项最高荣誉奖。
立足出口。大通湖大闸蟹因养殖环境优美,水质、土壤良好,且大闸蟹出口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出口优势明显。2008年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3只螃蟹,就有1只来自大通湖。畅通出口销售渠道。目前全区已建成出口基地3处,8月份,该区与迪拜上市企业签订了大通湖大闸蟹出口合同9200万元。促成出口定向协议。10月份,邀请香港新界養魚協進會有限公司参观我区大闸蟹养殖基地并促成合作,11月份和平欣达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月份锦大水产首批出口3000余公斤。完善出口物流体系。开通大通湖区至长沙航运冷链邮政专线,与大闸蟹养殖企业、大闸蟹出口基地签订水产品运输合同,大通湖大闸蟹可直达黄花机场。
选育良种。培育本地苗种。在我区设立科技小院和育苗基地,邀请上海海洋大学王春教授技术服务团队入驻大通湖,专门跟踪指导亲本选育以及大眼幼体培育工作,积极鼓励养殖主体进行本地苗种培育,今年我区发展苗种培育基地300亩。选育本地品系。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闸蟹亲本选育工作,对池塘蟹、大湖蟹规格进行摸底调查,并选取质量品质上乘的亲本送去代培机构代培育,计划通过5-8年时间,打造“大通湖1号”本地品种(品系)。11月25日,经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育种团队精心挑选,我区首批300只亲本蟹已送往江苏射阳育种基地进行繁育,迈出了我区良种选育的第一步。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谌娟
编辑:岳敬然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755/63/1330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