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关乎国本、国运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文化传承是文脉赓续延绵、民族性格塑造、国家团结统一的大事,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立根铸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领悟精神命脉,读懂中国“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仓颉造字到孔子韦编三绝,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改变中不断升华,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中得到丰厚滋养,为华夏儿女留下了宝贵灿烂的文化财富。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生机勃勃,是因为中华民族积累和储存的文化养分和智慧结晶,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深层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增强文化自信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延续优秀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擦亮文化瑰宝,讲好中国“故事”。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有辉煌的过去,更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和未来。从北京奥运会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相继绽放,日新月异的中国将中华文化讲述的光彩夺目。云南掀起的“最炫民族风”,楚雄彝绣,白族扎染,建水紫陶等非遗产品彰显了云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得云南的“非遗”文化传承在生活中大放异彩;四川省广元市的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的建设,推进了川蜀历史文化传承,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使得三星堆的发展史、古蜀文化的交流史呈现在大众面前,让民族文化瑰宝走到了台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热”起来、让中华文化“火”起来。寻访历史源头,赓续千年文脉,用“一把手铲”“一片甲骨”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传承中国“力量”。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守正”,也需要“创新”。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延伸和扩展。在知道需要守正创新的同时,回答好如何守正创新的问题,用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赓续中华文明,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丰富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将被赋予新的生命,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灿烂光彩。曾经的中国,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到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再到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创造精神。“和为贵”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从汉唐气象,到今天的大国风范,中华文明不断吐故纳新,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点亮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灯盏,不断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向世界传递中国力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荣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李莹
编辑:唐盈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743/98/1302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