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徐钢 益阳报道
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腹地,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农业大镇。截至目前,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96万元,村均超过20万元。近年来,千山红镇结合各村实际发展精细农业,打造以大米、大闸蟹、小龙虾、小果蔬“两大两小”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同时发展“稻蔬油”生产模式,进一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激活村级集体经济“一江春水”,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
坚持规划先行 形成联动格局
始终坚持“一村一策,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千山红镇党政领导深入基层专题调研,与村“两委”班子、种养大户、党员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共同研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方法、好思路,找准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子,制定具体发展规划。选树培育了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季家庭农场、李学峰特种养殖等特色典型,为全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打了样”。
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业务部门具体实施、财政部门大力支持的整体联动优势,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联动推进。将村级债权清理纳入目标化管理,特别是撤场建镇前应收款作为债权清收重点,制定清收激励政策,把具体任务细化到村,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党员干部,形成“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的落实机制,切实树立鲜明导向。
坚持引智引技推进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多个科研示范基地,请来2名院士、3名教授、10余名专家开展技术合作,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打造产业领跑优势,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能和活力。
深挖发展潜力 拓宽发展渠道
近年来,千山红镇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综合改革,7个村近7万亩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同时,各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三资”管理,“变闲、废为宝”,盘活沉睡资产,推进国有农用地等资产清理整治,2021年全镇共收回农用地面积567.1亩,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5万余元。
“以前我们镇大部分村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能靠土地流转租金。”大西港村党总支书记陈德华指着面前近万亩的稻虾田介绍说,通过镇里推广的“稻稻虾”模式,目前大西港村每亩稻虾田小龙虾年收益可达900至1000元,双季稻每季平均亩产800至900公斤,去年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水稻+小龙虾”种养产业渐显规模,村里土地产出效益日益提升。大西港村两委开始探索“水稻+蔬菜”“水稻+大闸蟹”模式。2019年,党员张凯利用冬季农田空闲,在村里开办四季家庭农场,发展“水稻+蔬菜”,种植400亩特色蔬菜,产品销售辐射周边省市区。“水稻+蔬菜”模式目前已在全镇7个村推广。
为响应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号召,大西湖村沿湖1000米精养鱼池退养,曾经红火的精养鱼池成为历史。2021年,村两委了解到水草种植产业非常适合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后,于2022年5月成立大西湖碧湖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村委+公司”的形式发展“水草+种养”集体经济模式,在115亩退养鱼池种植水草,同时投入可以净化水质的花鲢鱼,预计每亩收益约2000元,年底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左右。如今,大通湖整体水质持续稳定向好,大西湖村也找到了依托生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强化党建引领 提供基础保障
采取“党建+”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村党总支领办龙头合作社,让党员带头干、走在前,把15名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者、乡贤能人发展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使村级集体经济更强。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村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评定。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列席村党总支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会议,对涉及村集体经济相关事宜全程进行监督,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职责。切实将“四议两公开”制度执行到位,确保集体经济各项决策管理科学合理。
通过引项目、筹资金、兴产业,党员干部带头开展产业引导、就业培训服务,各村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生产融入农业产业链,全镇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0000元,同比增长11.2%,以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获评2022年湖南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典型乡镇。“今年开始,每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计划增长6%以上,预计到2025年每个村集体年收入超48万元。”该镇对未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徐钢
编辑:田伶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646656/59/1215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