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洞庭湖平原自古就是天下粮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俄乌战争尚未停歇、美西方对我国的遏制尚未停止、台海局势又扑朔迷离,粮食自足依然是当今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洞庭湖区的科学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依然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中之重,需要在“十四五”时期,予以总体规划、统筹全域、协调推进、精准治理、科学发展。
近些年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6600多万人民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科学治理“一湖四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最近,我们就“如何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促进洞庭湖区高质量发展”这个课题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着力,既实现对洞庭湖的大保护,又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能更好地防汛抗旱。
一、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
时异事殊,思则当变!我们认为,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进入巩固提升期,同时,也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世界动荡期、中美贸易战胶着期、“5G改变社会”快速转型期、精准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提质期、大米等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期,冲击和挑战前所未有,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时抓住了、充分利用好了,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设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富民强国。如果错失本轮机遇,将会使洞庭湖区的发展更为艰难。因此,我们建议,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区域协调、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开放式工作机制,践行好“底线约束”“生态优先”“总体管控”“文化保护”“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深度融合”“区域特色鲜明”六大原则与理念,科学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十四五”总体规划。然后编制各专项规划、各区县规划,稳步实施。
二、组建“洞庭湖联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委员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4——2020年)》执行近7年了,但是,毋庸讳言,湖区33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旧突出,“多种多亏”“少种少亏”“不种不亏”也依旧是部分种粮“老户”的真实写照。既要确保防汛抗旱取得胜利,又要确保生态环保整治不反弹,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因此,要在现有省、市“洞办”基础上,由“两省”“五市”组建更强有力的精干的“洞庭湖联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委员会”,并赋予其审批、监督、仲裁等权力,制定并执行合作计划与合作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洞庭湖全域防汛抗旱、生态环境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体制机制,实现“两省”“五市”及各县、乡政府之间、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纵向与横向高效合作,奠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织基础。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经“中共湘鄂西洞庭特委”决定,建立了“中共洞庭湖特区委员会”和“洞庭湖特区苏维埃政府”等党政军领导机构,那么,面对新时代“防汛抗旱”“生态革命”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需要,也可探索组建类似强有力领导机构。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
三峡工程运行10余年了,给洞庭湖区带来巨大利好的同时,也使洞庭湖区中低水位时间大幅度延长、崩堤塌岸风险加大,防汛抗旱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于这些显性变化与隐性威胁,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要在6.05万平方公里规划区内现有铁路公路机场基础上,逐步建设好漉湖特大桥等工程,形成环洞庭湖区“立体式”快速便捷三级交通圈。并且,新时代呼唤智能化生产、加工、销售与管理,因此,还要加快洞庭湖区的“5G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为洞庭百业兴旺奠定基础。
四、建成智慧监测体系
当前,采用全部关停退转益阳造纸业等有关产业、环湖一公里不能有任何工业企业这样“一刀切”做法,治污效果固然明显,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如污染很小的沅江船舶产业园,其原材料与成品船需要常进常出,离湖岸一公里就不现实。如何实现精准“守护好一湖碧水”基础之上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环洞庭湖区的新使命与新要求。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南湖北两省应该优化“智慧洞庭”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整体推进,充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LBS(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地面传感、水体水质监测等多种检测技术,构建水质等级可视化一张图,实现对湖泊水体与“一江四水”流域的全自动全方位实时监控,对异常污染事件实时预警并迅速响应。同时,运用这个体系,对洞庭湖及周边湿地土壤、动植物资源动态等,实施全面可视、联动的现代化管理,并实现防汛抗旱智能化管理。这样,就能彻底解决“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既能精准守护好一湖碧水,确保防汛抗旱安全,也能使生态、环保达标的产业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使湖区经济重现生机与活力。
五、稳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生态、生物、生命技术为基础,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化为标识,以实现人类幸福快乐、健康长寿为目标的经济形态。因此,环洞庭湖区可以发展六大产业。一是走有机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为长株潭大都市圈等,提供“零农药”“零化肥”“零添加”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二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包括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用智能化改造现有各大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服务业。三是发展大健康产业,包括中药材及其加工产业(丘陵区)、利用湖区短绒棉生产医护用品、休闲体验与保健产业、旅游式休闲式养老产业等等。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湖区大量的芦苇、秸秆生产有机碳、利用城乡废旧塑料加工快递托盘、对废旧机械家电拆解回收再利用等等。五是科学利用矿产资源。六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六、建设洞庭湖生态文化公园
洞庭湖是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建设洞庭湖生态公园,是科学利用资源、走出部分一产二产实体退出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的必然之路。然而,环洞庭湖旅游发展一直不理想。根本原因是三条:一是缺优质项目载体,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少、市场投资更少,旅游产品未打造好;二是非自费旅游进不来、缺少长期的优质客户资源,导致旅游产业效益低,带动效应不明显,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三是管理分散、各自为阵,没有科学规划与运营。众所周知,践行“两山理念”的大湖就是洞庭湖。下塞湖等退耕退养遗迹及过程、沅江纸厂退出的遗存及过程,我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年的生动实践,就是各级党校开展党员和干部教育、各单位开展党支部与党员活动、各级学校各类学生开展研学教育的最佳案例,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红色旅游资源。同时,洞庭湖区的四季自然风光、江豚麋鹿等动植物资源、农耕文化、人文底蕴等,也有着巨大的魅力与无穷的吸引力。并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渠道之一,就是按照环境做美、产业做精、文化做特、人气做旺、电商做活的思路,发展全域旅游,带动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与销售,实现一二三产业和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因此,要从当代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品牌共建共享、资源创意创新、乡村文明与慢生活体验等方面着力,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好“大美洞庭”,建成洞庭生态公园,开发环湖红色旅游线路,让6万余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更好地闪烁着新时代新思想的万丈光芒。
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发展环境
过去那种“一靠天”“二靠运气”的农业生产,影响了洞庭湖区管理者与生产者的思维与思想。因此,要大力推进洞庭湖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化繁为简科学制定政策、变难为易精准宣讲政策、实事求是有效落实政策,让党的各项理论与政策真正被基层政府、组织和群众掌握并执行,提升洞庭湖区各级政府与组织的执行力,将党的好政策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其次,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秉持“实践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个理念,大力推进吏治思想与公务员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落实“四个清单”,全力发展电子政务,全力推进“自科”与“社科”普及工作,实现各县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再次,要在智慧城乡建设(每个单位信息化,所有信息结构化、实现互联共享)前提下,建设好各市县的智慧治理指挥中心,建设好天眼工程,推进好网格管理,做好“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利用好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于一体的“益村平台”等,真正实现治理手段现代化。第四,逐步建设好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人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将整个洞庭湖区建成道德高地、成本洼地、发展金地。
这样,就既能保护好洞庭湖,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周志宏)。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曾子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iyang.rednet.cn/m/content/2022/08/11/1171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