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清溪村:文学的茶马古道
2022-07-27 22:23:23 字号:

清溪村:文学的茶马古道

图片

历史与现实在湖南益阳谢林港镇清溪村交汇,擦出耀眼的高光。

千百年来,益阳茶马古道在此延伸,安化黑茶经由马帮汇入横亘万里的茶马古道,远销欧亚。欧洲人饮的黑茶里,也有清溪的味道。

半世纪前,周立波名著《山乡巨变》描绘这里的惊天转折。今天,它成为“山乡巨变”第一村,铺展出一幅“山乡富美图”。

清溪村,更是一条文学的茶马古道。

7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将组队来湘,在清溪村开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一场新时代“山乡巨变”旋风将席卷中国文坛,推动文艺创作的深层变革。

《山乡巨变》跨越时空的力量

图片

“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萋萋。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这是周立波眼里的故乡清溪。

今天的清溪村,“稻田翻金浪,莲藕满池塘。浅水翻鱼跃,山林飘果香。设施现代化,居住小洋房。路灯太阳能,大道近门庭”。半个世纪前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已经走远,周立波理想中的“山乡巨变”已然实现。

清溪村的巨变,缘于文学的深度参与。观潮君不由感慨《山乡巨变》跨越时空的力量。

一部文学作品,为何能如此深、如此久地推动时代向前?

这不能不提及1942年5月那场引领中国新文艺航向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周立波认识到,要写出好作品,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他满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热爱,深入农村、部队、工厂,创作出《暴风骤雨》《铁水奔流》等一批反映时代进程的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成为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杰出代表。

1954年,农业合作化如火如荼,这种巨大变化激励周立波要拿起笔去创作,他毅然举家从北京迁回益阳老家,与乡亲们同生活同劳作,躬身投入农业合作化的实践。在用心用情用功的劳动与观察中,写出《山乡巨变》正篇和续篇。

《山乡巨变》奠定了新中国乡土小说的新高度。无论时代意义、人物塑造,还是艺术风格、语言特色都可圈可点,并成为文学经典。这既是对周立波文学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基于作品强大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

图片

周立波及其作品,均紧随党和国家战略,聚焦时代新变。重拾《山乡巨变》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当代作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精准把握时代主题,坚持新时代文艺路线,更好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与之相呼应,2013年茶马古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山乡巨变》和清溪村一道,在历史进程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周立波精神”的源头活水

当年在益阳家乡劳作时,周立波用力过猛,摔倒在田里,社员们笑称他为“泥古牛”。周立波风趣地说:“我要真像条牛才好!”

正是凭着这种“孺子牛”的精神,周立波创作出了经典之作。

微信图片_20220727215403.png

湖南益阳籍著名作家叶梦说,“小的时候读《山乡巨变》,最使我感兴趣的是细伢子(注:小孩)骂人的话”,比如说“不爱脸,不爱香干子”。书中如“堂客”“老驾”“胡子”“老倌”“后生子”等,都是益阳清溪等地方言。书里人物绰号,亭面糊、秋丝瓜、菊咬金,在当地也随处可见。《山乡巨变》善于运用方言口语,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充满地域文化风情特色。

蒋静在《周立波简论》中认为:“周立波是中国最杰出的社会主义文学家。”为人民说话,用人民的语言说话,是周立波最杰出的特色之一。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山乡巨变》的成功,不仅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周立波当年在“亭面糊”的原型邓益亭家中住过一年多,而社长刘雨生的主要原型是当时合丰农业合作社社长曾五喜,乡党支部书记李月辉的原型是当时大海塘乡小乡农会主席陈桂香……每个艺术形象都源于人民,源自生活。

图片

▲ 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巨型雕塑《山乡巨变》气势恢宏。(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用今天的眼光看《山乡巨变》,为人民立言是永不过时的文艺观。

与人民打成一片,作品才能姓“人民”。周立波自觉将自己变成“农民周立波”,多次拿钱帮农业社买树苗,救济孤寡,为农民排解纠纷,和农民交朋友,赢得农民的爱戴。

1987年秋,周立波学术讨论会在益阳召开,年过八旬的“亭面糊”原型被人拥到地坪中央发言,拿起话筒只讲了一句便赢得满场热烈的掌声。

他说:“周立波是个好人,作田很里手。”

“文学地标”的价值传承

茶马古道有多条线路,前后穿越两千年,在传承中不断开拓,书写了文明交流的传奇。

如今,清溪村里,立波清溪书屋、王蒙清溪书屋、艾青清溪书屋等10座书屋传递着浓厚的文学气息。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周立波,在文学传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世纪至今,湖湘乡土文学掀起过几次高潮。第一次以沈从文、彭家煌等为代表;第二次以周立波、周健明、谢璞等为代表;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湘军”崛起,韩少功、古华、莫应丰、叶蔚林、彭见明等优秀作家群出现。

作为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周立波承前启后,厥功至伟。

他倡导“小说还乡”并开创“茶子花派”,独具湖湘乡土特征和审美价值,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广泛影响,熏陶出一个兴旺的湖湘作家群落。

长期醉心于乡土文学创作的彭见明,以故乡平江县农村为基点,创作出《那山·那人·那狗》《玩古》等乡土力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彭见明手头就有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和《山那面人家》,这两部小说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他对乡土写作的执着、对民间文化的喜好可以说直接受到周立波影响,尽管没有见过他。

图片

▲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上映。

寻根文学的代表韩少功,从事文学创作之初即得到了周立波的关怀。韩少功大力支持方言写作:“我不能想象,如果中国没有老舍、沈从文、赵树理、艾芜、周立波这样一些作家,中文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光明日报》曾刊文评价说,周立波是一位跨时代的作家,也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周立波与孙犁、赵树理、柳青并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山乡巨变》这样的乡土文学精品,像茶子花一样成簇盛开,馨香馥郁,亲吻大地。

图片

广阔的田野上,作为“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房,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不仅是文学地标,更是乡村振兴的样本。

“文学茶马古道”上为新时代放歌

前不久,小时候在清溪村生活过的女作家余艳,将村貌跃然纸上,一部《新山乡巨变》的报告文学石破天惊,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和乡村振兴接力。

图片

文学在清溪村的“茶马古道”上传承发展、创新创造,跫音不歇。

对湖湘文学甚至中国文学而言,清溪村作为重要地标,在整个“文学茶马古道”脉络中意义非凡。

余艳重走立波路,扎根乡土,历时八个月,采访200多个人物,行程9000多公里,站在历史新方位,全面解析乡村振兴给清溪村带来的巨变。可以说,《新山乡巨变》是后来者向周立波的致敬,也是文艺创作当随时代变革的宣言书。

不仅如此,湖南作家群体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谱写了新湖南的文学华章。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热情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

从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从周立波到新一代作家,从《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从清溪村到十八洞村,社会主义文艺路线指引着中国作家在广阔的时代舞台全力奔跑,用精品力作不断开拓中国文艺的新境界。

观潮君期待,广大作家群体借此次中国作协来清溪村的东风,弘扬“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周立波精神,“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创作不断从“高原”迈向“高峰”。

清溪村,文学的茶马古道上,又响起了清脆的马蹄声……

微信图片_20220727233510.gif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岳敬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