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在清溪,馥郁书香里说巨变
2022-07-25 13:23:55 字号:

在清溪,馥郁书香里说巨变

20世纪50年代,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益阳清溪村,写就描绘新中国农村变革的红色名著《山乡巨变》。那些文字里展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无不涌动着时代的生动脉搏。

跨越半个多世纪,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追寻之路,也溯源清溪,在这片河流蜿蜒流淌的村落里,抵达文学的生命原乡。

7月29日至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将在湖南湘西、益阳等地举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等系列活动,同时,召开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

扎根新时代的山乡大地,以文学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在益阳清溪村,在镶嵌于四野苍翠的清溪书屋里,在一片生机勃勃的馥郁景象中,我们走近潺潺的溪水,碧绿的田野,蔚蓝的天空,对话带着晶莹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新时代山乡巨变。

清溪书屋散发着优雅书香悄然绽放

打造“中国文学之乡”,用行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益阳清溪村正在文学的波澜浸润中,应运而变。

一条蜿蜒小溪穿村而过,田园、果林、荷塘间错落有致地散布着白墙青瓦的民居。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7月的清溪村宛如一幅清远高雅的水墨画卷。在画卷之上,一批散发着优雅书香的清溪书屋悄然绽放。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扛起文化湘军使命担当,首批捐建的立波清溪书屋、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王蒙清溪书屋已经先期落成。集团旗下中南国际会展紧急受命,仅仅用25天时间完成了策划设计与展陈这一艰巨的任务。另外,由中南国际会展负责设计施工的艾青清溪书屋、迟子建清溪书屋、张炜清溪书屋、阿来清溪书屋和由湖南工艺美院设计施工的贾平凹清溪书屋、梁晓声清溪书屋、人民文学出版社书屋,共计7座清溪书屋也在近期正式落成。

版权所有

△立波清溪书屋里陈列的《山乡巨变》。

据记者了解,这10座清溪书屋的所有展出图书,都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湖南新华书店集团统筹配送和陈列。湖南新华书店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10座书屋共计配送陈列图书近3300种,共计近30000册。不仅图书的品类繁多,清溪书屋还将展出作家们很多市面上并不常见的珍贵版本、外文版本的图书。比如在立波清溪书屋里,就陈列有《山乡巨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出版版本)、《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版本),以及《暴风骤雨》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等原版珍贵图书。翻开这些沉淀时光的珍贵图书,我们可以在那些岁月的字里行间,读懂这位文学大家的温暖丰厚的精神世界。

版权所有

△王蒙清溪书屋精心复原呈现北京女七中的教室场景。

△立波清溪书屋屋前的几把竹椅就是周立波经常和乡亲们交流的地方。

这些书屋都是在原有民居、农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能与整个清溪村融为一体。走进这些独具匠心的书屋,每一处回廊,每一座书架,以及从山野间飘入书屋的清风,都点缀着浮动书香,也与恬静的乡村自然气息相映成趣。

映日夏荷前,书香与花香缱绻成画

一池清荷,在夏日的阳光里,散发耀眼的光亮。从远处眺望,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在荷叶与红花之间闪现。这里是清溪村村民卜雪斌的家,也是首批清溪书屋之一立波清溪书屋的所在地。

△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在荷叶与红花之间闪现,这里是清溪村村民卜雪斌的家,也是首批清溪书屋之一立波清溪书屋的所在地。组图/中南会展提供

卜雪斌说起政府把“立波清溪书屋”落脚在自己家时,脸上洋溢起灿烂笑容。“这是一种幸运,清溪村要打造中国文学之乡,我们也希望出一份力,把自己的‘小家’,融入到文学村庄的‘大家’建设中去。”

在书屋外墙上,作家周立波的名言赫然醒目——“艺术的美,其源出于生活。但是,生活里的美是要诗人们、作家们去发现、去挖掘的。”记者伫立着,久久凝视这句质朴但深厚的话语,一种文学的温润之感也在心底萌发。

走进书屋里,首先看到的就是周立波的巨幅照片。这幅照片摄于1958年3月,是周立波在清溪村劳动时小憩的场景。在成功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之后,上世纪50年代周立波回到家乡建立长期创作基地。从1954年到1965年,周立波大部分时间扎根在他的故乡益阳农村。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山那面人家》等20多篇短篇小说。

《山乡巨变》中的人物原型大多是周立波在益阳体验生活时结交的老朋友。他曾在“亭面糊”的原型邓益亭家中住过一年多时间,与其结下深厚友谊。立波书屋里复原了当时的邓家房屋——两头是平房,中间有一个木架子的阁楼;屋的两边和后边,有竹子、杉树和茶子树环绕,屋前的几把竹椅就是周立波经常和乡亲们交流的地方。

“只有同农民群众生活、劳作在一起,才能真正与群众‘巴皮掐肉’,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周立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书屋还选取周立波与群众共同生活劳动的八个感人故事场景做成微缩景观、连环画看板呈现。扎根人民的周立波,当时在清溪村生活、工作的场景,也随着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画面,浮现眼前。

邓家房屋的场景复原,不仅给走进书屋的读者带来沉浸式体验,重回那段泛着泥土芬芳的时光里,它还具有一项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可以作为作家和村民们进行线上售书和销售农产品的直播间。在这里,文学之乡与世界实现联通。

树下农家竹椅上,歇息、阅读聊着远方

从立波清溪书屋出来,沿着缓缓流淌的乡村溪流而行,就可以来到另一个清溪书屋——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

△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里,精心陈列着100多部乡土文学和红色经典文库的精品力作。

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位于清溪村老支书家一楼。老支书邓仁佑今年74岁,从1986年到2012年共26年担任清溪村党支部支书。改革开放后,清溪村就是在以他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建设成了“一个真正的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村相继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幸福村、中国绿色村庄、首批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中国特色村等国字号品牌荣誉。

来到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民居一楼大堂和两个房间以白色和胡桃木色为主,色调质朴,风格亲近。书屋展示内容与作品书籍一一对应,全面展现作家出版社近70年的峥嵘岁月和这些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屋里,精心陈列着100多部乡土文学和红色经典文库的精品力作,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文学情怀和乡土情谊。当前全国都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这些作品就是乡村振兴的精神食粮。

多年来,作家出版社致力于荟萃当代文学佳作,扶植文坛力量。今天活跃在中国文坛的诸多著名作家,其处女作、代表作多出自作家出版社。在书屋内,308位知名作家的照片资料,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一面作家墙上,以直观的方式,沉淀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除了作家墙的直观感受,书屋里“手稿”墙的呈现,更是让每一位走进书屋的读者深感震撼。通过数字技术效果,作家们的珍贵手稿,瞬间在固定的空间里灵动起来。这些手稿中,有作家莫言仅用83天写完初稿的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手稿,1999年出版的余秋雨转型之作散文集《霜冷长河》手稿等。透过这些有生命、有温度的文字,不仅可以零距离领略大家风范,而且仿佛能感知到他们创作时的激情与力量。在视频播放区,还展映着《北平无战事》《白鹿原》《归来》等一系列由小说改编的热播大剧,这些是作家出版社文学精品IP赋能融合发展的成功探索。

书屋内,还设有专门为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准备的小型聚会场地,可以举办小型沙龙、读书会和直播等活动。另一侧的阅读室陈列着作家出版社提供的3000多册新书,大家可以在这里尽情畅游文学的海洋。

书屋的后院,也是别有洞天。郁郁葱葱的大树下,几把本地手工制作的农家竹椅给人不少童趣。老支书每天都会来菜园子劳动,游客读者可以在这歇息阅读,作家们可以在这写作交流,创作具有乡野气息和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

闭目沉思感受文学大家精神世界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走近王蒙清溪书屋,首先看到的就是结着淡绿青苔的石板小路,在石板路的尽头,老旧的木制大门上方,悬挂着一盏盏竹片编制的灯笼,身处这样的静谧之中,岁月留痕的质朴气韵也四溢而出。

△王蒙清溪书屋位于清溪村清溪里民宿一楼。

王蒙清溪书屋位于清溪村清溪里民宿一楼。王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国家荣誉称号,在他的创作生涯里,他用1800多万字的丰厚体量,以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翻译、传统文化等多种方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他写《青春万岁》,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视写作为历史使命,他将自己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倾注在笔端。

在自己的文学处女作《青春万岁》里,王蒙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群天真烂漫的北京女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在书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处精心复原呈现的北京女七中的教室场景,“热爱知识”的黑板文案,具有历史感的桌椅整齐排列。走进这一方场景,那些与青春相伴的热情记忆,也将喷涌而出,在心间留下一圈圈感动涟漪。

书屋内,还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那里有一套桌椅、电话、热水壶、茶杯、台灯、闹铃、纸笔,书桌旁只有一个简单的晾衣架和留声机。这里就是王蒙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工作生活场景。王蒙曾说:“我只要一写小说,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这一幕场景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那个伏案创作的忙碌身影。

王蒙是一位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说:“我喜欢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据说,王蒙创作《青春万岁》时找不到主线,听黑胶唱片,第七C大调《列宁格勒》交响曲,明白了主线是一种艺术感受;关灯听《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在这一乐章中,发现了创作的心底力量。在这个工作场景里,现场的留声机里播放的也是这两首音乐作品。闭目聆听,或许在某一瞬间,我们可以感悟到这一位文学大家的精神世界。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周诗浩

编辑:岳敬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